PingWest / 蔣鴻昌
最近又一次傳出 Twitter 將被收購的新聞中,Google 依然是傳聞里的“潛在買家”。我的同事范俊杰在朋友圈評論說,“感覺 Google 在社交這件事兒上頗有阿里巴巴的風范。”
除了投資和收購,和阿里巴巴一樣, Google 自己也嘗試了不少社交產品。The Verge 最近調侃,Google 做消息類應用的策略簡直是“try everything”。
Google 最近又陸續發布了兩款聊天應用,一個是類似 Facetime 的視頻聊天應用 Duo,一個是即使通訊應用 Allo。
這兩個應用都立足移動端,力求簡潔,注冊和發起聊天時,它們甚至拋棄了 Google 帳號,直接以電話號碼作為唯一的條件。不過,Allo 獲得了多得多的關注,因為它集成了基于深度學習的 AI 系統 Google Assistant,機器人助手可以幫你預訂餐廳、搜索、提供自動回復建議等。
試用了幾天后,我的感覺是,Allo 是一個優秀的聊天應用,但同時,它還面臨兩個方面的競爭:一是微信、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LINE 這些擁有上億用戶的成熟聊天應用;二是 Siri、Cortana 這樣的智能語音助手。在這兩個維度上,Allo 都沒有優秀到促使用戶從慣用的聊天軟件遷移過來。所以,我有點擔心,Allo 可能會像阿里巴巴的來往,或者 Google 自己的 Google+ 一樣,成為又一個含著金湯匙夭折的案例。
Allo 的設計
Allo 的設計簡潔到了極致,首頁是聊天消息的界面,除此之外,僅有右下角查看通訊錄以發起聊天的按鈕,以及左上角修改個人資料及設置的導航條。
Allo 的注冊同樣簡潔,你只能通過手機號碼(支持中國大陸手機號)注冊,而不用輸入 Google 帳號。注冊成功后,你也可以把自己常用的 Google 帳號綁定到 Allo 上。如果你想找到一位好友并發起聊天,前提是你的手機通訊錄中保存了他的手機號碼,即使他把 Google 帳號關聯到了 Allo 上,你也不能通過查找 Gmail 帳號找到他。
聊天界面和很多即時通訊類應用差不多。Allo 還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功能:悄聲細語和大喊(Whisper Shout),當你打下文字后,按住發送鍵往上拖動,文字就會隨之變大,松開即發送;反之,向下拖動則文字變小。通過文字大小的變化,能夠傳遞不同的情緒。
你還可以在 Allo 中發起隱身聊天,在這個狀態下,Allo 提供端到端加密(數據在從源點到終點的傳輸過程中始終以密文形式存在),同時,你可以把消息設置為“閱后即焚”。在隱身聊天模式下,消息將僅通過 Google 服務器傳送,而不會被保存在服務器上。
在今年的 Google I/O 大會上,保護隱私是 Allo 著重強調的功能。當時,Google 承諾,所有信息都以端到端加密的形式存在,而且 Google 不保存消息。不過,正式發布后,Allo 的隱私策略發生了改變,在非隱身聊天模式下,Google 會默認存儲聊天信息,除非用戶主動刪除。
在這個模式下,雖然聊天信息同樣是被加密的,但 Google 的算法可以使用這些數據。Google 的理由是通過分析用戶數據,可以改進機器人助手 Google Assistant 的服務。
不過,Google 的做法被斯諾登嗤之以鼻。他把 Allo 形容為 Google 和美國政府設下的獲取公民隱私數據的誘餌,所以,他的建議是“別用 Allo。”
Allo 中的智能助理 Google Assistant
智能助手是 Allo 最大的特色。同樣是在今年的 Google I/O 大會上,Google Assistant 作為第一個出場新產品被隆重推出。它將逐步取代 Google Now,成為 Google 在個人智能助理的品牌。
Allo 是最早用上 Google Assistant 的產品之一,注冊后,聊天頁面會默認出現 Google Assistant,在聊天界面,你可以讓它推薦附近的餐廳、設置鬧鐘和計時器、查看郵箱、推送新聞、翻譯、預訂機票、天氣預報等等。
Google Assistant 的一個特點是,它能提供一些更個性化的服務,而不是簡單的“你問我答”。例如,當你讓它推薦附近的餐廳時,它會順便問你喜歡什么口味的食物,獲取你的喜好后再進行推薦。
Allo 還支持群聊,群聊中,Google Assistant 同樣有效,你只需要@google,就能激活智能助理。功能上,和私聊中差不多。有一個區別是,當你在群聊中讓 Google Assistant 檢查你的郵件、日程時,它會提醒,出于保護隱私的考慮,群聊中不能使用這些功能。
Google Assistant 還能在你和朋友聊天時發揮作用,一個典型的場景時,當朋友向你發送一張萌寵的照片時,Google Assitant 會自動識別照片,然后提供回復建議,如“好可愛”、“喜歡”等,你可以直接一鍵選擇回復。根據 Google 的介紹,回復建議還會根據你的個人習慣不斷改進,以讓它的語氣更像你本人。
在隱私聊天模式下,Google Assistant 將無法使用。
Allo 的局限
現在,Allo 的智能助理僅支持英文,加上我們都知道的原因,以及微信在中國聊天應用的統治地位,它注定無法在中國市場上有所作為。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歐美市場上的機會。我曾經采訪過曾在微信工作的美國人產品經理 Dan Grover,根據他的介紹,美國人使用最多的“聊天應用”其實是短信(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手機套餐中,短信是包月免費的),而 Allo 正是一款想要取代短信的應用。
但是,和蘋果的 iMessage 不同,Allo 并不“劫持”短信,手機上的短信和 Allo 上的聊天信息是隔離的。很難想象,習慣使用短信的美國用戶,會完全遷移到 Allo 上來。同時,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LINE 等已經有上億用戶,它們在各自的使用場景下都已經足夠好,也是壓在 Allo 上的“幾座大山”。對于社交軟件來說,通常情況是,你的社交關系鏈在哪里,你就在哪里。
現在,很多國外的科技巨頭開始把聊天機器人(bot)當成是“next big thing”。Facebook Messenger 通過開放接口,已經有了一批第三方提供的聊天機器人,比如天氣、CNN、電商購物;微軟也把 Cortana 集成到了自家的 Skype 里,輔助用戶訂餐、買東西、追蹤外賣等等。
Allo 稱得上是 Google 的聊天機器人“答卷”。由于本身的技術積累,以及 AlphaGo 戰勝李世石獲得的極高關注度,Google 儼然已經是人工智能的權威。但是,在 Allo 里,Google Assitant 并沒有顯示出遠勝于以上幾個聊天機器人的優勢。
“你比 Siri 更聰明嗎?” “Siri 是最好的 Siri,我正努力成為最好的 Google Assistant。”
Dan Grover 還提供了另一種思考:聊天機器人真的是未來趨勢嗎?在他看來,科技巨頭們對聊天機器人的理解還停留在“讓機器人看起來像人”的“擬物化”階段,對于訂餐這樣的需求來說,微信公眾號的體驗比看起來更準能的聊天機器人好多了。
用 Cortana 智能助手訂披薩,需要按鍵 73 次;用微信公眾號,16 次就夠了
最后,很難說,Allo 是 Google 又一次沖擊自己的社交夢,還是為了采集真實數據以改進 Google Assistant 的嘗試。只希望 Allo 在被關閉前能堅持得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