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緊張局勢有可能更趨復雜
東北亞大國云集、矛盾叢生、冷戰痕跡明顯,對亞太安全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進入新的一年,有兩大趨勢值得關注。
日本軍事外向化明顯增強,主動介入地區安全事務的程度超出以往。安倍政府上臺以來,以“切香腸”的方式,不斷突破戰后日本奉行了幾十年的“專守防衛”方針,放棄“自我約束型”軍事發展道路。2015年9月通過的新安保法案,使日本自衛隊行使集體自衛權和向海外派兵“法律化”。日美簽訂的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不斷擴大覆蓋范圍,美日同盟正成為事實上的全球性軍事同盟,其職能變化對地區和國際安全帶來重大影響。
朝鮮半島形勢持續緊張,不排除突變的可能。2016年,朝鮮進行兩次核試驗、數十次導彈試驗,“兩彈”結合速度明顯加快。照此速度發展下去,不論是朝鮮的戰略打擊能力,還是美國的“戰略忍耐”限度,都有可能突破臨界點。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企圖將半島作為美國亞太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支點,嚴重損害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利益,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
南海形勢好轉仍有干擾因素
2016年7月,由菲律賓前政府挑起的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出爐,試圖全面否定和侵蝕中國在南海的有關主權和海洋權益。面對這一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挑釁,中國政府堅決回擊。隨著菲律賓政府換屆,南海形勢出現積極變化。杜特爾特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同意回歸到對話協商的軌道妥善處理南海問題,這符合中菲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區和平與穩定。同時,中國與東盟有關國家的對話協商進程也在不斷推進。在2016年9月舉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各方承諾完整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實質性推動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
然而,在南海局勢積極向好之際,域外某些國家不是積極支持對話,而是干擾對話、制造麻煩。新的一年里,美國仍可能繼續其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和軍事活動,實施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日本可能會追隨美國的南海政策,繼續蓄意插手南海問題,與美國在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加強與東盟有關聲索國的防務合作,甚至與美國進行聯合巡航。這些動作,都會在平靜的南海海面,掀起一些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