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交困,敘利亞局勢不斷惡化
2011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對包括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內的7名敘政府高官實施制裁。隨后多國驅逐敘利亞外交官。西方大國的打壓不斷加劇,敘利亞的生存狀況不斷惡化。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資料圖)
2013年9月,美國以敘政府在沖突中使用了化學武器為由,準備對敘利亞政府目標采取軍事行動,隨后英法等15國明確表態支持美國對敘動武,美國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一觸即發。后經俄羅斯從中斡旋,敘利亞政府同意交出化學武器,這才使一觸即發的危機得以戲劇性化解,但西方反巴沙爾政權的呼聲卻愈演愈烈。
當西方國家將矛頭一致指向敘利亞,企圖將顛覆伊拉克和利比亞的劇本再一次在敘利亞上演的時候,很難想象這位個頭高瘦的敘總統是如何扛過這場危機,至今屹立不倒。
薩達姆、卡扎菲的悲慘結局讓巴沙爾很清楚,在中東只有政治強人才能對抗極端宗教勢力和如狼似虎的國際利益集團。要想在夾縫中生存,必須拼命抗爭。
在這場殊死搏斗中,巴沙爾面對的敵人不僅是美國、沙特、土耳其這樣實力雄厚且掌握著國際社會話語權的國際勢力,還有從伊拉克竄逃至敘利亞,并且不斷坐大的極端勢力“伊斯蘭國”。
隨著敘利亞局勢的不斷加劇,原本在伊拉克“發家”的“基地”分支乘機逃竄至敘利亞,一邊吞并收編“基地”組織武裝,一邊與敘利亞各方武裝爭奪領土資源。
用“三國演義”來形容“伊斯蘭國”進入敘利亞后的局勢或許再合適不過了,敘利亞境內的力量呈現出政府軍、反政府武裝和“伊斯蘭國”三方割據的狀態。
外有西方大國的打壓,內有反政府武裝和“伊斯蘭國”的不斷壯大,敘利亞政府軍的力量急劇收縮,甚至一度被“伊斯蘭國”打到了大馬士革的郊區。唯有借助外部力量的介入與援助,才是扭轉敘利亞局勢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