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也是一種要治的“病”
■ 徐向陽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意見》,為做好新時期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防止干部“帶病提拔”,把經(jīng)過實踐鍛煉和考驗,作風過硬、敢作敢為、激情飽滿的干部用起來,對于強軍興軍意義重大。
在干部選拔使用中一提到“病”,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腐敗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我軍重拳治腐,得到部隊官兵的堅決擁護和支持。然而在“刮骨療毒”的同時,還有一種頑疾也需要大力整治,那就是平庸。如果平庸之風當?shù)?,就會扭曲是非觀、榮辱觀,甚至使一些人效仿“庸官”,不謀事、不干事,好事攬自家、壞事賴人家、難事推上家、做事找下家。從一定意義上說,平庸這種隱蔽的“慢性病”,其危害有時不亞于貪婪。
平庸這種“慢性病”的表現(xiàn),主要是缺乏責任感,麻木不仁,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病”的危害不容小覷。倘若在備戰(zhàn)崗位,不是為戰(zhàn)思戰(zhàn),而是訓練走形式,工作大而化之,滿足于“守攤子”,陷入“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狀態(tài),就會直接影響到戰(zhàn)斗力標準的貫徹落實和強軍目標的實現(xiàn)。一些單位戰(zhàn)斗力建設搞不上去,實戰(zhàn)化訓練深不進去,安全管理問題頻頻發(fā)生,部隊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領導干部存在“混”的想法,不懂得也不研究現(xiàn)代戰(zhàn)爭制勝機理,不善于也不愿意深入一線指揮抓建,不肯動腦、動手去解決棘手問題。
平庸實質(zhì)上是一種“作風病”,絕不是一兩天所形成的,更不是一兩個人所特有的,在一些單位和干部身上可謂根深蒂固。因此應下猛藥、出重拳,使那些無所用心、濫竽充數(shù)的人“混”不下去,不負責任、敷衍了事的人坐立不安,這樣才能使干部去懶向勤,撲下身子備戰(zhàn)練兵。
治軍之道,要在得人。這個“人”,既指人才,也指人心、軍心。把能者用上去,就能形成一種引人向上的力量。把平庸列入病類,下決心糾治,就能帶來一股新風,更能成為催人奮進的警鐘。毫無疑問,這樣的用人導向,對那些“混”字當頭、等待觀望、推諉扯皮、追求安逸的干部,既是嚴肅的處罰又是深刻的教育,同時極大鼓舞著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黨員干部,形成晴朗舒展的良好政治生態(tài)。相反,如果不愛惜人才,不給人才以舞臺,那人才也許就會像韓信一樣“跑”,這樣就將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被動局面,顯然不利于部隊建設發(fā)展。
習主席深刻指出,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軍隊最應具備也最需要激情和朝氣。當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嚴峻,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不改不行,改慢了也不行。使命和責任要求廣大黨員干部以強烈的歷史擔當,忘我工作的敬業(yè)精神,真抓實干,盡職盡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部隊建設和戰(zhàn)斗力提升上來;也要求各級組織堅持原則,秉公用人,下力鏟除滋生“庸官”的土壤,切實形成按打仗標準選人、用人、留人的機制和風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