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陸軍轉型建設落地見效
習主席在視察陸軍機關時深刻指出,要把握信息化時代陸軍建設模式和運用方式,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在新的起點上加快推進陸軍轉型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貫徹這一重要指示,重點在深入,關鍵在落實,必須把握歷史機遇,明晰方向路徑,強化使命擔當,推進轉型建設落地見效。
觀念上升級換代
轉型建設最需要轉、最難轉的是觀念。當前,要進一步做好解放思想的工作,從一切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固有模式和路徑依賴中走出來,用體現時代性的思維方式變革工作、改進指導。
擺脫機械化戰爭思維模式束縛。不能總想著“以前的仗是怎么打的”,積極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新形態、新特點、新規律,主動確立信息主導、體系建設思想,把生成提高基于信息網絡的體系作戰能力作為轉型發展的根本著眼點。
擺脫傳統區域防衛、平面作戰型思維模式束縛。不能總感覺“陸軍就能包打天下”,要充分認清陸軍在新時期的地位作用和使命任務,主動確立綜合安全、多維對抗思想,著力建立與應對國家安全威脅、履行使命任務相適應的新型陸軍力量體系。
擺脫單一軍種作戰思維模式束縛,不能總停留在“大軍區體制下的作戰樣式”,主動確立聯合制勝、協調發展思想,按照諸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要求優化力量結構、完善作戰指揮和保障體制,確保陸軍有機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提高陸軍對全軍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貢獻率。
理論上前瞻引領
隨著軍事革命的加速推進,軍事理論創新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基礎性、前瞻性和先導性作用日益凸顯。應突出重大現實問題的對策性、系統性研究,以理論創新謀求先發優勢,引領整體跨越。
用黨的創新軍事理論指引。習主席關于陸軍建設的重要論述是黨的創新軍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陸軍建設轉型發展的理論指導。必須結合戰區陸軍實際,圍繞“強大”“新型”“現代化”和“轉型”等關鍵詞,把建設什么樣的戰區陸軍部隊,以及“如何建、如何管、如何訓、如何用、如何保”等基本問題分析透徹,形成理論體系,確保轉型建設的正確方向。
用最新作戰理論成果牽引。準確研判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深入研究當前戰區陸軍擔負的使命任務,把新的歷史條件下戰區陸軍的戰略定位找準、行動樣式摸清、能力需求研透,把主要對手、基本任務、行動樣式和戰場環境等具體問題搞清,構建科學合理、系統完備的戰斗力指標體系,以此倒逼建設、評估準備、提升能力。
用科學轉型路線圖規劃。結合戰區陸軍部隊實際,深入貫徹陸軍發展戰略和規劃計劃,統籌核心軍事能力和非戰爭軍事能力、統籌當前建設和未來發展、統籌各領域各專業,加強對戰區陸軍轉型建設頂層設計,制定出科學的、可操作的規劃和路線圖,牽引和促進各項工作。
方法上攻堅創新
陸軍轉型既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套用,也沒有舊有經驗可以借鑒,必須縮小同世界強國在陸軍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努力掌握軍事競爭戰略主動權,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發現問題是水平,認領問題是擔當,解決問題是政績”的意識,采取深入基層看、發動群眾議、依托任務評,把部隊建設各領域突出問題查找準、把原因分析透、把解決措施研究實,明確轉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把握推進建設的方位基點。
堅持重點突破。緊緊抓住部隊全面建設和作戰準備中難點熱點焦點問題,上下合力、集智攻關,形成一批新的有價值的成果,以重點問題解決帶動轉型建設、實現整體聯動。比如,緊盯制約體系作戰能力提升的系統規劃、火力運用、臨機協同等課題深化重難點攻關,增進作戰準備效能;緊盯軍隊好干部“五條標準”,完善細化人才選拔標準,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等等。
堅持創新驅動。大力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新、寬容創新失敗的好環境,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特別要注重充分調動廣大基層官兵的積極性、創造性,解決部隊建設中那些長期存在而又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矛盾問題。科學借鑒外軍,為自身發展提供思路參考,并力爭在此基礎上形成獨具特色、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徑,逐步由“跟跑者”轉變為“并跑者”乃至“領跑者”。
力量上重構增效
當前,陸軍部隊編制數量龐大,指揮層級過多,機構臃腫,力量不協調等問題仍亟待解決。應當把握未來陸軍建設發展走向,對任務定位、指揮編組、力量編成等進行再研究、再設計,優化部隊編成結構,構建起與新體制相配套、新使命相適應的力量體系。
提高“精銳化”程度。大幅壓縮陸軍總規模,調整兵種之間、作戰和保障力量之間比重,精簡非作戰機構和人員,減少指揮層級,逐步瘦身傳統的和淘汰落后的,進一步縮小傳統作戰力量比例,有步驟提高新型和技術型作戰力量以及作戰保障力量比例,打造更多陸軍精銳、鍛造更硬陸軍拳頭。
提高“立體化”程度。下大力建設快速機動力量,提高陸軍反應能力,通過加強空中、海上投送力量建設或積極依托相應的民用運輸力量,完善滿足部隊需要的陸運、空運和海運手段,搶占陸上、水面、低空戰場空間,使陸軍不但能在地上跑,還能“上天”“下海”,隨時可以應對各種條件下的突發情況。
提高“數字化”程度。數字化部隊建設代表陸軍發展方向,也是陸軍轉型的重要牽引。要認真開展研究論證,先抓好試點建設,后逐步推開,形成戰力。同時,大力構建與數字化相配套的戰場感知、指揮引導、作戰協同、武器控制網系,促進體系資源共享,讓陸軍插上信息化翅膀。
裝備上騰籠換鳥
經過多年發展,我陸軍主戰裝備戰技術性能有很大提高,但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必須緊盯未來戰爭新特點,堅持信息主導、體系建設、自主創新、持續發展,加快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速度,跟上世界軍事發展潮流。
突出“新”。加大裝備研發和建設投入力度,逐步淘汰第一、二代裝備,更換第三、四代裝備;淘汰舊體制裝備,換裝高新技術裝備;淘汰質量不穩定、型號雜、戰場適應能力弱的裝備,改進和換裝穩定可靠、譜系統一、質優高效的新型裝備,形成以第四代裝備為骨干,第三代裝備為主體的武器裝備體系。
突出“精”。適當壓減傳統部隊裝備規模,重點加強輕型高機動、空中突擊、精確打擊力量裝備建設,加快戰場感知、精確打擊、防空反導、網電作戰等裝備研發。突出信息武器系統、信息指揮控制系統等建設,增加現役武器裝備信息技術含量,實現武器系統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
突出“戰”。圍繞實戰必備,開展學裝懂裝用裝活動,依托現役裝備實施自主革新,推進特戰裝備型譜、軍用掛車、單兵攜行裝具等研究論證改革,把未實際運用過的新裝備用一遍,把未經實彈校驗的裝備打一遍,把部隊戰備(封存)裝備驗一遍,強化戰備率評估和實打實用檢驗,提升裝備對戰斗力的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