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議軍情:艦載機飛行員必不可少的陸上模擬飛行
最近官方報道,在此前4月底的一次殲-15事故中,飛行員張超不幸壯烈犧牲。這起事故發生在殲-15艦載機的陸上模擬飛行訓練階段,事故的原因是殲-15“飛鯊”的電傳系統突發故障。本期烽火議軍情就來和大家說說,航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陸上模擬飛行階段。
不論是我國還是美國、俄羅斯,航母艦載機的飛行訓練前期都是在陸上展開的,通過陸上的模擬飛行訓練來適應從躍升甲板的滑躍或蒸汽彈射器的強力起飛,在降落時能把艦載機尾部的攔阻鉤掛在攔阻索上,完成短距離內的強制減速并停下。[用老美毛子的都OK啦]
我國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并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精英式的選拔。烈士張超少校就曾在2014年駕三代機進駐西沙永興島,飛行任務中成功對抵近偵察的外軍飛機進行了驅離。但是對于飛行中的老手來說,改飛殲-15后必須要改掉過去陸上降落時,開減速傘收油門踩剎車的習慣。因為在航母上著艦恰恰是要踩油門的,時刻準備著萬一著艦失敗,把戰斗機拉起復飛。
只有完成陸上的模擬飛行訓練后,這些飛行員才有資格在航母上起降,取得航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的資格認證。較于陸上靜止不動的模擬飛行訓練基地,想要在航母上完成起降難度就更大了,海上的航母不只是運動的,還有海浪作用的上下浮動、左右前后橫搖縱搖(動畫模擬),而且還要面對夜晚光線不佳或復雜氣象條件等多方面的考驗。因此在美軍中,大家公認的海軍飛行員起降技術比空軍要高出很多。
目前,我國國產航母的船體建造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隨著航母日漸成為中國海軍的海上旗艦,對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需求數量也就更大了。建立完善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體系也就勢在必行。不過,對比航母大國美國來說,目前我國海軍航空兵還沒有像T-45那樣可以在航母上起降的教練機,對于這樣的裝備空白,未來是教練九海山鷹上艦,還是更先進的教練十獵鷹上艦,廣大軍迷已經熱議多時。
在八一建軍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回顧近年來我國海軍航母艦載部隊的發展,已經感受到這種穩健和快速的發展勢頭。我們并不否認,遼寧艦和殲-15都有著瓦良格和蘇霍伊的血統,但對比當下俄羅斯海軍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已經極少露面,能駕駛蘇-33艦載機上艦的飛行員也是寥寥無幾,我們完全可以說,不論是技術水平還是裝備規模,我國都已經完成了俄式裝備的超越。
就像最近備受關注的中俄兩國海軍將在南海舉行的代號“海上聯合2016”的聯合軍事演習,當中俄兩國海軍的裝備再次齊聚一堂時,對于俄羅斯海軍來說又是大寫的尷尬。雖然俄海軍誠意十足的派出主力艦艇參演,而這些繼承自前蘇聯海軍的主力艦艇依舊外形威武、噸位不小。但當它們與中國海軍00后新艦并排停靠,在對比中國海軍艦艇上垂直發射系統、平面相控陣雷達、外形隱身、線條簡練的技術和設計時,俄海軍艦艇的確顯得有些老邁落后了。
當然今年這次的中俄聯合軍演,備受關注的重點并不是裝備,而是演習地點選在了南海相關海域。這被外界評論為,是俄羅斯方面對中國南海權益行動上的支持。感謝大家收看本期烽火議軍情,歡迎關注本節目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新聞賬號,了解本期節目背后的更多內容,以及最新軍事國際動態,歷史揭秘,裝備解析。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