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俄軍已建成12支科學連和2支科學生產連,這一措施為俄軍戰斗力提升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科學連:俄軍人才培養新舉措
2013年3月,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在與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師生代表會談時,提出在俄軍建立科學連的想法。其初衷是讓有才能的地方大學畢業生到軍隊服役的同時,完成軍事科研任務。該提議得到了總統普京的支持,并于2013年4月17日簽署了《關于在俄聯邦武裝力量組建科學連的總統令》。第一批4支科學連于2013年下半年相繼組建。
截至2015年底,俄軍已經建成了12支科學連和2支科學生產連。分別依托海軍軍事教學科研中心、陸軍總司令部、國家防務指揮中心等單位組建,并為這些單位服務。俄軍每支科學連士兵人數一般是30人左右,每連下設3個排,各排的研究方向不同。比如,空軍軍事教學科研中心科學連的3個排的研究方向分別是:水文氣象模擬,高壓和中壓氣團分離;飛行器、航空發動機、駕駛導航和雷達綜合系統結構的發展和完善;信息技術、軟件和技術發展預報、無線電電子對抗、降低可探測性和自動化指揮系統信息保護等。
科學連人員從選拔、征召、訓練、科研到退出現役或轉為軍官都有一整套規范機制。科學連的選拔一年兩次,在春季征兵和秋季征兵開始前一個月進行。各軍兵種科學連的服役要求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說都比較高。到科學連服役的競爭一直以來都比較激烈,2015年9月,俄國防部長紹伊古稱征召中平均有25個人競爭1個科學連名額。
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強調,“科學連要完成的是一看就明白的實際成果,而不是那些虛幻的東西。”正是基于這一指導思想,不少科學連剛成立,就取得了許多成果。比如,2015年10月成立的物資技術保障學院科學連,共32人,兩個月內就完成了70多篇學術文章和合理化建議,遞交了8項用于解決物資技術保障任務的軟件的專利申請。其參與的項目包括戰斗器材遠程管理系統、防空分隊未來野戰營項目、現代化野戰浴室以及模擬物資技術保障管理系統等。
近年來,科學連已經成為俄國防部創新日和國際軍事技術論壇的一支重要參與力量。2016年9月,俄軍全部12支科學連和2支科學生產連參加了國際軍事技術論壇,展示了創新作品。軍事醫療總局科學連在論壇上展出了主動非接觸式3D掃描設備、危險環境下工作用的機械手臂等。可以看出,科學連解決的問題或大或小、或前沿或普通,但都是軍隊中面臨的實實在在、具體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科學連建立之前,或是由于科研人才不足,或是軍隊科研機構不愿意或沒有精力去解決,成為了科研“盲區”。科學連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盲區”,不僅為軍隊戰斗力的提高作出了實實在在貢獻,還在實踐中鍛煉了年輕人,為俄軍積累了人才。
俄軍還特別重視培育科學連軍人的榮譽感,為每支科學連設計了專門的標志符號。科學連軍人經常參加地方、軍兵種和全軍的展覽、競賽、研討會等活動,其成果經常受到媒體大力宣揚。科學連軍人還被稱為“特種智力部隊”,軍隊高層接見并親自為優秀科學連軍人頒獎或授銜。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學連軍人的自豪感,增加了科學連的吸引力。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解放軍報》2016年12月0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