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2018年的新篇章已如期開卷。今年是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決勝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2020年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是全軍興起大抓軍事訓練熱潮之年,是加強新型軍事人才體系建設、推動軍事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之年。
伴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推進,我軍軍事教育發展面臨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要求。新的一年,軍事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基本考慮和重要部署?近日,本報記者就如何做好新年度全軍軍事教育工作,專訪了軍委訓練管理部有關領導。
全面優化頂層設計,逐步健全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
按照國防和軍隊建設新的戰略部署,圍繞推進軍事人員現代化,今年軍事教育要重點搞好總體籌劃。當務之急是,逐步健全“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深化理論研究,明晰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內涵外延和相互聯系。結合正在全軍院校開展的新時代辦學思想大討論活動,掀起頭腦風暴、更新思維理念,引導院校適應改革之變找準主攻方向和發力重點,把準辦學定位,逐步形成近中遠三個階段建設發展規劃。
同時,還將抓緊構建與打仗能力相匹配的培養標準,聚焦核心能力搞好供需對接,把崗位能力標準和打仗要求轉化為量化可測的培養目標,構建分層分類、覆蓋主要專業、逐次銜接遞進的質量標準體系。
深度聚焦備戰打仗,緊盯打仗需要為部隊培養輸送人才
軍事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為部隊提供滿足打仗需要的“優質產品”。2018年,我們強調堅持需求牽引、目標反推、用戶至上,前瞻未來戰爭形態和制勝機理演變,著力破解現實短板弱項。重點是:服務實戰需要,推開軍事人才常態化、規范化培訓;推進院校和學科專業建設,加大新質力量人才培養力度;適應部隊調整改革需求,組織急需緊缺人才專項培訓,切實為部隊培養輸送能打仗打勝仗的合格人才。
穩步推動內涵發展,提升新時代軍事教育質量
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是習近平強軍思想“軍事教育篇”的重要內容。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院校教育更要在苦練內功、夯實基礎、積蓄后勁、特色發展上下功夫。總的思路是:啟動新時代教育質量工程,優化內容體系,深化作戰理論攻關,推動部隊建設各項試點成果進入課程教材,組織專業教學大綱審查并展開試用,啟動新一輪院校教材體系建設;創新教學改革,深化生長軍官等各類學員培訓模式改革,推進教學訓練方法創新,組織教學成果評審;鍛造曉戰名師,打通院校與部隊干部交流、軍隊與地方師資互聘渠道,開展通用課程教員標準化培訓、專業課程教員專業化培訓;加強條件建設,研究提高軍事教育保障標準,加大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力度,推動智慧校園建設,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強化教育質量管控,制定院校教學評價標準和實施辦法,探索研究生教育質量報告制度,突出重點領域、關鍵時段實施教育監察。
扎實推進職教實踐,開創軍事職業教育新局面
我軍軍事職業教育,是特指面向全軍官兵在崗有組織的、自主的現代繼續教育,是院校之外的教育、訓練之余的學習,號召和組織廣大官兵用更多時間、更多精力去學習,通過日積月累、潛移默化,超越自我、趕超強敵。
為開創軍事職業教育新局面,今年重點要以改革綜合試點為抓手,統籌推進服務平臺部署試用、配套條件建設、教育資源建設等任務,加緊出臺教學組織、質量管理、激勵獎勵、學習認定等配套制度,探索在線教育技能等級認證,調整軍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士官遠程教育專業體系、考點布局和教學站點,在官兵中興起軍事職業教育學習熱潮,同時梳理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
不斷創新教育管理,抓好主干性基本法規修訂制定
適應我軍領導管理新體制,貫徹從嚴治軍要求,推動教育領域改革落地落實,必須深化教育管理革命、推進教育管理創新。主要考慮如下:抓住軍隊政策制度改革有利契機,全面展開軍事教育領域政策制度改革研究論證,整體重構法規制度體系;抓好院校教育條例、軍事職業教育暫行條例等主干性基本法規修訂制定,完善招生學籍、教學培訓、對外合作和軍事職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線課程建設、考核認證評估等配套規章標準編修;完善院校管理運行機制,健全軍兵種、院校軍事教育規章和實施細則,處理好歸口統籌與專業指導、集中統管與自主辦學的關系;充分發揮管理育人功能,培塑優良校風學風,厚植辦學育人文化底蘊,磨礪崇軍尚武品德修養,引導學員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持續深化軍民融合,提升軍事人才培養質量效益
堅持軍民融合開放辦學,是新時代軍事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提升軍事人才培養質量效益的重要途徑。新的一年,我們將著力從四個層面推動:一是以軍隊需求為主導,聚焦緊缺專業、重點高校、優勢學科,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和質量;二是理順軍事人才依托培養管理體制和軍地高校協作育人機制,健全直接選拔招錄地方院校畢業生、“雙學籍”聯合培養、跟學跟研跟產等政策制度;三是建立軍地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制度,細化軍隊院校聘用地方師資、引進地方科研創新成果實施辦法,搭建軍地人才培養需求對接平臺;四是完善軍事教育國際合作制度,優化出國軍事培訓布局,加大校際合作交流力度。(沈鵬、吳旭、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