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跑,奮進的目標不身先士卒怎能達到
有個老兵說:“航母事業是一支暫時由我們舉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點得更加光明,傳遞給下一代艦員。”他們明白,戰斗,永遠不是一代人的事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2015年的一天深夜,某洗滌灰水艙排放泵發生故障,污水無法正常排出。
“我先下艙看看。”艙段中隊士官長孫偉挽起袖子就鉆進了惡臭撲鼻的灰水艙。隨著艙底的污物被他用手一點點掏出,更濃的異味撲面而來,幾個第一次參與排故的年輕戰士在上面差點沒被熏倒。這個一米八六的壯漢蜷縮在空間狹小的灰水艙一蹲就是一小時,直到“面目全非”的孫偉從艙底爬出,小戰士們才理解了士官長的“良苦用心”。
機電部門動力中隊守護的是“航母心臟”,也是航母中最為艱苦的地方。
“在這兒,你基本看不到胖子,因為我們天天‘蒸桑拿’呀。”馬達轟鳴的鍋爐機房內,帶隊老班長扯著嗓子笑著跟我們說。進入機房短短三分鐘,汗珠已經布滿他的臉頰,為避免燙傷,他們必須著長袖長褲作業,連袖子都不能挽。
不少心懷理想的年輕戰士在這樣的環境工作,見不到帥氣的航母style,看不了極目遠眺的海景,有時甚至在親友面前對自己的戰位難以啟齒,這種“心病”怎么治?
鍋爐一區隊長、一級軍士長劉德波的經驗是:身教勝于言傳。
清刷鍋爐,他親自鉆到滿是銹灰的氣筒內示范;某點位發生故障,周圍是上百度高溫的管路和閥門,隨時可能被嚴重燙傷,狹小的空間只容得下一個人,劉德波二話不說,趴到故障點位硬是一點一點將損壞的物件更換下來……
戰士們都說,這些機電老兵就像盛開在艙底的向日葵,雖然日復一日工作在水線以下不見陽光的機艙,卻把心里裝滿了陽光,照給更多的人。
向難闖,創新的動力不循著目標怎能找到
這是一把不普通的扳手。它被部隊首長親自命名為“翟國成扳手”。
2012年4月的一天,一聲驚呼引起了航空部門士官長翟國成的注意,一名戰士在使用廠家提供的扳手開啟供給蓋時不慎劃傷了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那天起,沒學過機械制圖和金屬加工的翟國成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扳手改進好!
為攻克難關,他向身邊的大學生士兵求教,通宵達旦查閱資料,不斷改進設計方案,通過反復試制和實際試用,終于設計出符合實際操作需求的新式扳手,并注冊了個人專利。受到鼓舞的翟國成,把創新的目光投向航空保障領域的各類裝備,目前,他已經擁有了3項發明專利,10余項研究成果。
除了老翟,航母上這樣的人才還真不少。艦務部門士官長、高級廚師鐘鋒也是一名愛琢磨的老兵。
2013年冬,南海。遼寧艦執行首次跨區航行任務已近25天,可官兵們依然能吃上綠油油的新鮮蔬菜。他們也許不知道,航母上果蔬實現長期保鮮,正是鐘鋒破解的難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何讓上千號艦員吃飽吃好,一直是鐘鋒和每名軍需保障人員日思夜想的問題。
每次出航需要上百噸飲食補給,作為物資庫管員的鐘鋒,采取分區作業、同步展開的方式對物資進行收發,使補給和發放效率提高一半以上,摸索出中國海軍航母部隊食品物資補給的新模式。
在航母上,不論大小事,每名官兵的每一次創新對于發展中的中國海軍來講,都是具有開拓性的。
身為航母上培養的首名西餐師,鐘鋒通過自學慕課和戰友們做出獨家甜點禮盒“航母小廚”;機務老兵江學友為規范引導艦載機手勢自編自演的舞蹈《甲板風》,一時間轟動整個遼寧艦……這些充滿沖勁的老班長們在磨礪航母戰斗力刀鋒的同時,也用他們獨特的青春氣質感染著艦上的每一名戰友。第一代航母艦員的自信、瀟灑、帥氣就是這樣練成的!
“起飛!”2012年11月,起飛助理揮動右臂凌空一指,航空部門二級軍士長張乃剛親手成功“放飛”艦載機。這一刻,是屬于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的“成人禮”,這一天,距遼寧艦入列不到兩個月。
秋夜,靜謐的青島港海風習習。踏上舷梯,回望甲板,4年前飛鯊騰空一躍的場景清晰如昨。
忘不了,36年前,海軍原司令員劉華清站在美軍航母上發出的錚錚誓言:“中國不發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忘不了,在“不沉的戰艦”劉公島上印刻著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屈辱與傷痛,以及原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租借漁船登島時發出的深深感嘆。
“國家把這么重要的裝備交給我們,不把它管好用好,是我們的失職。” 臨走前,阮萬林班長的話在筆者腦海中揮之不去。
如果有人問,遼寧艦究竟有多大?在這些老兵的心里,他們只有一個答案——強軍夢有多大,它就有多大。
機電部門一級士官長阮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