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福建省委宣傳部聯合攝制的電視劇《絕命后衛師》在央視熱播,在福建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
“這部電視劇中所展現的戰斗情景很真實!”經歷過實戰的漳州軍休所老干部陸玉仁每天都準時收看《絕命后衛師》。他告訴記者,他曾經擔任過解放軍駐漳某團團史編寫工作,遍訪了戰斗的許多親歷者。他們和《絕命后衛師》中的主人公一樣,都有著和我軍一脈相承的英雄主義精神。
“這部電視劇讓我深受長征精神的洗禮。”泉州師范學院航海學院的劉恒碩這些天一直都在和同學“追劇”。他說,長征的歷史告訴人們,沒有勇擔歷史重任、敢作巨大犧牲的氣概,紅軍就難以走出絕境,革命就很難取得勝利。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義不容辭地學習和弘揚長征精神,努力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為中國的發展和前進貢獻力量。
“很高興在滿百歲之年,看到描述我們當年艱苦奮斗事跡的作品。”出生于1916年的長汀縣策武鎮李城村村民張成有是一名紅軍老戰士,他表示,《絕命后衛師》在長汀取景拍攝,很好地吸取了閩西的紅色文化,如實反映了當時閩西工農紅軍的戰爭生活,“當年為了逃避國民黨的圍剿,我們曾連續7個月躲在深山老林,好幾天吃不上一口飯是常有的事,但即便饑腸轆轆也不敢拿群眾一針一線。在黨的帶領下,閩西兒女浴血奮戰,為保衛主力紅軍突圍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種不畏犧牲的精神值得后人們世代學習。現在,我們處在繁榮昌盛的年代,但千萬要居安思危,世代傳承長征精神”。
三明市建寧縣黨史辦主任陳忠奮看了《絕命后衛師》之后認為,電視劇里通過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和情節,真實地體現出中國紅軍長征的艱難,更體現出長征精神的偉大,滿滿都是正能量。他表示,英勇的建寧人民,在那個年代面對國民黨的圍剿,依然全力支持紅軍的革命事業。當時總人口才4萬多人的建寧縣,參加紅軍的就達到8000多人,在之后的革命斗爭中,這些蓮鄉兒女盡數犧牲。“我們應當銘記這段歷史,堅定信念,把黨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副調研員雷美蓮說:“看了熱播的電視劇《絕命后衛師》,深深地被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所震撼。我作為革命后代更是深有感觸。我的祖父雷光熙1934年10月投身革命,參加艱苦卓絕的閩中三年游擊戰爭。1938年4月,他和戰友率隊北上加入新四軍,參加抗日。1944年2月,他在抗戰中犧牲。革命先烈的崇高品格和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并將激勵我們同心同德,奮勇爭先,再寫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