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干部如果總是盯著名利,科研的大門早晚會對你關閉”
陳德明三辭室主任的故事,已在基地傳為美談。
2003年夏,某新型導彈飛行試驗失利,最關鍵的彈頭遠遠飛離預定目標區,不知所蹤。
這是我國新型戰略導彈的最后一次試驗,對裝備部隊起著決定性作用。上級指示: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彈頭。
由于飛行異常,測量數據有限,各方專家給出了幾十個疑似落點坐標。這些坐標之間的最大距離東西達130公里、南北達66公里。
是時,戈壁灘上的最高地表溫度超過60攝氏度。400多人組成的搜索隊伍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搜尋了上萬平方公里,仍然一無所獲。
就在搜索陷入僵局的時候,有人想到了陳德明。他現場聽了相關單位的計算報告后語出驚人:“前面的計算可能存在方向性問題。給我一周時間,保證拿出結果。”
一邊是搜索隊員在戈壁荒漠繼續鏖戰,一邊是7天時限的承諾。陳德明反復觀看測量設備最后捕獲的數據,終于從光學設備拍到的圖像中發現了端倪。
根據這一線索,陳德明帶領攻關小組經過7天7夜的反復建模驗證,發現了解體故障模式下彈頭的特殊運動規律,最終把落點定位在1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搜索隊員據此很快找到了彈頭,拿到了寶貴的試驗數據。
別人眼中風頭正勁的時刻,陳德明卻主動找到上級領導辭職。第一次,他剛說出想法,就被當場拒絕:“技術室在你的帶領下發展得很好。”
3年后,上級工作組過來年終考核,陳德明舊話重提:“我的興趣和特長是搞技術研究。”帶隊領導聽后哈哈一笑:“這顯然是個借口。”
第三次,他正式遞交辭職報告,再次表達專心學術研究的決心。上級見陳德明如此執著,不得已才同意了他的請求。
陳德明眼里沒有名利,他經常說:“科技干部如果總是盯著名利,科研的大門早晚會對你關閉。搞科研的,只有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干上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陳德明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做事情過于專注,常常忘記時間。為克服這個“不太好的習慣”,這么多年,陳德明把鬧鈴始終定在晚上11點半,目的是為了提醒自己該回家了。
一天清晨,因為出差趕飛機,基地高級工程師張建勛急匆匆去單位取一份落下的文件,在樓下正好碰到陳德明。抬腕看表,張建勛滿臉詫異:“這么早就來上班了?”
陳德明卻說:“我還沒回家呢。”
原來,他前一天擬制了一份試驗方案,下班時又有了新思路,便決定重新進行演算,沒想到太過投入而忘了時間,在辦公室里工作了一宿。
在同事眼里,這個“不太好的習慣”是堅持。他們說:“如果沒有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陳德明就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在基地領導眼里,這個“不太好的習慣”是專注。他們說:“正因為有了這種專注,才使陳德明攻克了導彈試驗技術一個個難關。”
陳德明卻說,養成“這個不太好的習慣”,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
簡單的“喜歡”二字,恰恰道出了這名反導尖兵對黨、對國家和對軍隊樸素且真摯的情感。因為他深知,穿上軍裝就要為強軍夢只爭朝夕,踏著能打勝仗的催征鼓點,闊步前行。
陳德明正孜孜不倦地汲取最新導彈武器知識營養。李玉建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