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3日報道 俄羅斯《獨立報》4月26日刊發弗拉基米爾·穆欣的文章《3D打印俄羅斯“戰斧”導彈的發動機》稱,俄羅斯開始籌建以創新解決方案和發明為基礎的高技術企業。4月25日,俄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視察了雷賓斯克的“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在此基礎上正在組建增材制造技術中心(即3D打印技術)。這項新型生產技術在全世界發展迅速。俄羅斯自然不甘落后。
增材制造技術中心的任務是研究用疊層法制造燃氣渦輪發動機零件、模型和組件。這將使制造發動機的成本成倍降低,速度大幅提高。“土星”的大部分產品用于國防領域。普京4月24日啟動了M35R-1燃氣渦輪機組(帶M70FRU-2船用發動機)的測試,這項工作將在特殊的裝配試驗系統上進行。
俄羅斯技術公司總裁謝爾蓋·切梅佐夫表示,俄海軍將從2018年起接收新型量產發動機和機組,以代替烏克蘭產品。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強調:“迄今為止,船用燃氣渦輪發動機都是在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組裝的。烏方認為,他們把我們逼到了墻角,我們造不出護衛艦,但我們做到了。”
此外,“土星”早就開始生產用于空基或海基巡航導彈的小型燃氣渦輪巡航發動機,新的改型正在測試中。
2017年3月有媒體報道,與“禮炮”科研生產聯合體合作的全俄航空材料研究所已經用純3D技術打印出小型無人機燃氣渦輪發動機的樣品。根據《西伯利亞科學》雜志的消息,該研究所建立了整套增材制造技術生產線,能打印飛行器的復雜零件和組件。“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也有類似生產。
有報道稱,在全俄航空材料研究所的參與下,300多種由鈷合金、鈦合金、不銹鋼選擇性熔化制成的試驗性發動機零件在2015至2016年通過了臺駕試驗。研究所所長葉夫根尼·卡布洛夫近日表示:“增材制造技術可以把勞動生產率提高20至30倍。如果我們錯過這個階段,就永遠趕不上了。”他說,2012-2020年,全世界增材制造產品的年均增長率預計為19%,而俄羅斯的增長率最多是1.7%。或許,這首先涉及軍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