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電視臺7套《軍事報道》11月19日的節目中,有一則介紹我軍某武器綜合試驗場試驗人員先進事跡的報道。其中,在新聞畫面中首次出現了一種大型導彈的發射試驗鏡頭。筆者從視頻截圖來對該型導彈的類型和用途做一判斷,僅供廣大讀者參考。
央視19日公布的新型導彈畫面。
很可能為新一代高速遠程反潛導彈
先來看看該型導彈的彈體布局設計。其彈體為常規的圓柱形,但是明顯分為直徑大小不同的兩段:中后部彈體較粗,前部彈體較細,中間有一個過渡艙段。如果是以海上艦艇或者地面目標為打擊對象的對海對陸攻擊巡航導彈,一般很少會采用這種彈體結構設計。反倒是有一種導彈經常會采用這一設計,這就是反潛導彈。
一般來說,反潛導彈彈體大致分為助推器、主發動機和反潛魚雷戰斗部三個部分。反潛導彈通常都配備輕型反潛魚雷作為戰斗部,因此其彈體基本上都要比戰斗部直徑大一些。比如,美國垂直發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彈體直徑為338毫米,作為戰斗部的Mk46-5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俄羅斯91RE2反潛導彈的差別更大,彈體直徑為512毫米,而其配備的MPT-1UME魚雷直徑同樣只有324毫米。
不難看出彈體前后段直徑的差別。
反潛導彈之所以采用這一結構設計,是與其作戰過程相關的。當反潛導彈根據事先裝訂的參數飛行到預定海域和高度時,主彈體發動機停止工作并與戰斗部分離,釋放出反潛魚雷。反潛魚雷隨后放出減速傘,并對下降姿態和入水角度進行調整。魚雷入水后,在預定深度開機搜索敵方潛艇,一旦發現目標便實施攻擊。
再看該型導彈的動力系統。其主動力裝置采用的應該是噴氣式發動機,這從彈體后部下方的進氣道就可以看得出來。此外,在發射初始段,導彈的動力由固體火箭助推器提供,這種動力系統設計一般是用在遠程對海對陸攻擊巡航導彈上。如果把該型導彈的動力系統、進氣道與十字形尾舵結合起來看,其結構設計與國產鷹擊62(出口型號為C602)遠程反艦巡航導彈很相似。事實上,可以由此判斷,該型導彈的主彈體很可能就是在鷹擊62基礎上研制的。鷹擊62的出口型號C602對外公布的最大射程為280千米,我軍自用型號的最大射程應該更遠。因此,繼承了鷹擊62動力系統和主彈體設計的這種新型導彈,其最大射程至少應該達到200千米。
鷹擊62反艦導彈。
另一方面,該型導彈的主彈翼設計卻與鷹擊62完全不同。鷹擊62采用了一對大展弦比平直彈翼,翼展達到了2.9米。相比之下,這種新型導彈采用了一對小展弦比后掠三角翼。而且,兩者主彈翼的折疊方式也不同。鷹擊62的主彈翼向后折疊容納在彈體內,雖然在外形上沒有突兀之處,但是占用了一部分寶貴的彈體空間。新型導彈的主彈翼則因為展弦比較小,只是采用了向上折疊貼近彈體的設計。從新型導彈的發射箱來看,容納向上折疊彈翼沒有任何問題。
新型導彈視頻截圖。
從兩者主彈翼設計的不同可以看出,新型導彈應該有比鷹擊62更高的巡航飛行速度。C602對外公布的巡航飛行速度為0.6~0.8馬赫,而新型導彈的巡航飛行速度很可能要達到0.9馬赫以上,甚至超音速。當然,如果是超音速的話,相應的射程會相比鷹擊62有所減小。
綜合以上幾點分析,可以推測這種新型導彈應該是我國新一代高速遠程反潛巡航導彈。目前,我國在對海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方面的發展很快,新型號的技術水平也與國外同類武器不相上下。但是,在反潛導彈方面,我國的發展卻長期落后于國外。在這一背景下,研發這樣一款高速遠程反潛巡航導彈,對于從整體上大幅提升我國海軍反潛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或可成為我軍反潛“殺手锏”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類似于這種新型導彈的噴氣式高速遠程反潛巡航導彈。俄羅斯海軍最先進的91RE2反潛導彈和美國海軍現役垂直發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都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作為主動力裝置,射程不如我國新型反潛巡航導彈——91RE1為40千米,垂直發射阿斯洛克僅有16.65千米。而法國與意大利聯合研制的“米拉斯”反潛導彈雖然也采用渦噴發動機,但是其最大射程只有55千米。
垂直發射的美制“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此外,上述這幾種國外反潛導彈都采用直徑324毫米的輕型反潛魚雷作為主戰斗部,比如MU90(米拉斯)、Mk46-5(垂直發射阿斯洛克)和MPT-1UME(91RE2)。但是,我國新型反潛巡航導彈因為采用了遠程重型反艦巡航導彈的彈體結構設計,其戰斗部有能力選用射程和威力更大的新型反潛魚雷,比如400毫米甚至450毫米的反潛魚雷。
俄制91RE2反潛導彈。
以450毫米反潛魚雷為例,其代表型號就是E45電動通用反潛魚雷,采用主被動聲自導、戰斗部質量100千克、最大航速30節、最大航程15千米。以我國目前的魚雷研發實力,完全有能力研制出比E45的綜合性能再提升一個檔次的先進450毫米魚雷,其作戰能力可以遠遠超過國外各型324毫米魚雷。
如果這種新型反潛巡航導彈能夠較為順利地完成設計定型并投入量產、裝備部隊,將成為目前世界上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反潛導彈。其對于我國海軍反潛能力大幅提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這種高速遠程反潛巡航導彈在最大射程(200千米左右)和飛行速度(1馬赫)上具備的巨大技術優勢,使得我國海軍實施攻勢反潛戰術成為可能。在未來,我國海軍的遠程岸基反潛巡邏機、艦載反潛直升機甚至艦載固定翼反潛機可以前出艦隊外圍100海里左右距離,只要發現敵方潛艇處于我方反潛巡航導彈射程內并對其實施跟蹤鎖定后,即可與艦載反潛導彈系統一起對其進行協同打擊。即使反潛機自身的彈藥用完,也可以為本艦隊的相關反潛艦艇指示目標。通過大幅擴大反潛導彈打擊范圍,可以構建起更為安全的反潛屏障。
其次,這種高速遠程反潛巡航導彈除了可以裝備在戰艦上,同樣也可以作為岸基反潛巡航導彈使用。
利用現有的遠程岸艦導彈機動發射平臺,可以較為容易地發展出遠程岸基反潛巡航導彈機動發射系統。甚至將反潛巡航導彈與反艦巡航導彈混裝在同一輛發射車上,使一種平臺具備兩種打擊能力。這種岸基反潛巡航導彈機動發射系統可以部署在大陸海岸、海島以及海峽一側,既能夠對進入射程范圍內的敵方潛艇實施打擊,也可以用來封鎖重要海上通道,阻止敵方潛艇通過。
“衛士”遠程反潛火箭彈。
此前,保利集團在2014年曾經推出一款以“衛士”系列火箭炮為基礎改裝的岸基遠程反潛火箭彈發射系統,并且在當年的非洲航空防務展和珠海航展上展出。與現有的反潛導彈類似,該型反潛火箭彈以衛士大口徑火箭彈彈體為固體火箭助推器,戰斗部改為324毫米輕型反潛魚雷。該型火箭彈利用GPS/慣性復合制導系統將反潛魚雷投送至預定海域,之后彈體與魚雷分離,根據反潛機的指示對目標潛艇實施打擊。與新型反潛巡航導彈相比,衛士反潛火箭彈采用高拋彈道,后半段助推器與戰斗部分離后處于無動力滑行狀態,盡管有制導系統進行修正,但是精度還是會受到不小的影響。此外,其射程也只有100千米,遠不如新型反潛巡航導彈。不過,作為面向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岸基反潛武器,衛士反潛火箭彈在設計定位的選擇上還是比較明智的。
未來,隨著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及服役,真正具備作戰能力的中國航母編隊即將成型,赴各大洋進行遠洋作戰訓練也必將成為常態化。這支艦隊強大的防空和反艦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反潛能力如何將成為決定其作戰能力強弱的那塊關鍵“木板”(參見木桶理論)。而新型反潛巡航導彈的誕生從一個側面就已反映出,我國在提升海軍反潛能力上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裝備基礎,接下來就要看人民海軍的官兵們如何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斗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