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
亂山古驛經三折,小市孤城宿兩當。
晚歲猶思事鞍馬,當時那信老耕桑?
綠沉金鎖俱塵委,雪灑寒燈淚數行。
——宋·陸游《雪夜感舊》
精美的糖畫,總讓人想起兒時的甜蜜
古厝前休憩,舊時的親子時光,讓人神往
古厝前的石凳,那種陽光下納涼的感覺
就這樣聚在一起,青梅竹馬,慢慢長大
閩南網11月22日訊 初冬在去往深冬的路上,須得經過6個村莊。這6個小小的村莊,住在同一條道路上,相隔不遠不近,只需兩周時間便可到達。村莊的名字也挺好記: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把這6個名字串在一起,就是兩句好詩:立冬小雪大雪天,冬至小寒大寒連。
上古時期,文字尚未誕生,先民們結繩記事。大概到了天降小雪這一天,他們會鄭重地打一個結紀念。待繩子上打了6個結后,這一冬天便過去了。
而在泉州,今年夏秋兩季久久不肯離去,泉州人遲遲無法與冬天邂逅。今日雖說是小雪,泉州卻陽光晴朗,天空瓦藍。想到小雪,我就會想到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里面的山山水水,可親可愛:山因小雪而嫵媚,水因為小雪而秀麗……雖然泉州不像濟南的冬天,有雪烘托,但在這閩南的紅磚赤瓦古厝群里,在這個小雪節氣里,我卻遇見了舊時光,找回了曾經的美好。
在五店市里,有一棟建筑物,就像閩南每個人家里都擁有的古宅,它的五開間二進硬山頂磚木石建筑,穿斗式木構架,石構門路,堵石浮雕梅花、蓮花,風格古樸。站在門前,仿佛就聞到了小時候到古宅捉迷藏時旁邊隱隱傳來的稻花香味。這棟建筑就是鄭煥彩宅。
據傳,這棟建筑是民國時期著名僑領鄭煥彩的家族老宅,為其祖父鄭榮本營建。其鏨磚拼花鏡面墻、細雕整石的墻裙、雕刻有饕餮紋、纏枝花紋的柜臺腳、灰塑、精細陶作的水車堵、上下廳木作多雕鏤、施黑色油漆、繪泥金彩畫……所有細節都凸顯了精美。
古宅原位于池店鎮清濛村,始建于清末,2012年遷建于五店市。據悉,五店市的傳統建筑分為保留建筑、遷建建筑和更新建筑三大類。遷建建筑是指古建筑的異地遷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搶救性”保護,并力求保持古建筑的原始風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它的歷史文化價值。目前五店市已完成8棟古建筑的遷建,鄭煥彩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些工藝精美的墻面,還有整棟古宅的灰瓦、紅磚、雕花磚、石頭、石雕、木雕、老家具……都是在拆除前按建筑順序編好數字,或整片切割或一塊塊卸下來,搬運過來之后再重新安裝上去的,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建筑的原有樣貌。
除清末閩南大厝建筑之外,五店市還有不少的番仔樓建筑,對于70后、80后來說,一定不會陌生。磚石混凝小洋樓、白石墻裙、紅磚墻體、前后陽臺突出、冠頂拱門、屋頂蓋灰色水泥勾瓦……涴然別墅、蔡德練宅等坐落在五店市角落,都不乏類似的建筑。而這就是20世紀50年代閩南典型的番仔樓,多少閩南人都是在這樣的建筑物里出生、長大?現在雖然高樓林立,而許多美好的回憶卻都在這樣舊日的時光里。看著五店市古厝群,此刻,我已駕馭不住思緒的奔放,那番仔樓的羅馬柱里,仿佛還有著鋼镚兒等著小朋友們去摳摳挖挖。
在五店市轉悠,偶然發現了虎爺巷里,幾把藤椅隨意放在天井,陽光灑落,一位媽媽帶著小朋友坐著休憩,媽媽偶爾被小孩幼稚的問話逗笑……說起來,這20年里,諸多東西都在變化著。當時手里玩的是悠悠球、四驅賽車、卡牌游戲、芭比娃娃,吃的是大白兔;從前,幾塊糖果賣1毛錢,玻璃瓶的可口可樂賣5毛錢;當初懷揣幾塊錢就是大款的少年,已經長大。然而尋找快樂的源泉卻一直未變,不是物質的豐腴,而是那些說起來不眠不休的故事與回憶。
□說節氣
“氣寒將雪”
今日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正式進入“小雪”節氣。在古代,百姓們把小雪節氣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隨著雨水的減少,天氣的變冷,彩霓像嬌羞的閨閣女子收起了燦爛的笑面;二候“天氣上升”,古人看重陰陽之說,小雪節氣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氣下降,陰陽時序顛倒,致使萬物失去生機;三候“閉塞而成冬”,農人結束了農事活動,萬物蕭條蒼涼,家家戶戶都緊閉門窗腌菜過冬。
小雪節氣到來,意味著天寒地凍的刺骨之冷開始有嶄露的跡象。但此時北方降雪量不大,亦不是十分凜冽寒冷,故稱之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樣解釋:“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節氣,既是寒意清冷的,又是讓人覺得詩情畫意的。《群芳譜》中也這樣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在食補上,應以溫熱為主,如羊肉、火鍋等可增加身體熱量。民間有俗語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老百姓們冬臘風腌,蓄以御冬。小雪之后,家里面就會做香腸、煎臘肉,好等到春節全家一起享用,南方人則吃糍粑。曾于某個冬天見糍粑于鍋爐上燒制,聲音微弱細碎而倍感親切。(謝洛靜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