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22日訊 湖北人小陳沒想到,自己正準備打樁基,一鋤頭下去竟挖出一座唐代古墓!
昨天下午3時許,晉江紫帽園坂村,泉州、晉江兩地文保專家聚集在一處蓋房打樁基的工地上,仔細查勘測量陪葬器物,想找出墓主身世的蛛絲馬跡。
泉州市文保中心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唐代券頂磚室墓,迄今應該約有1400年歷史,棺木和尸骨可能已經風化,從墓室里找到30多件陪葬器物,將帶回去研究。文保專家推測,雖然陪葬器物并不貴重,但數量較多,墓主很可能是大戶人家出身,且器物保存完整,具有相當高的科考和斷代價值。今天,文保專家將嘗試扒開墓室周邊的泥土,精確測量繪制墓室結構圖,并形成考古報告。
古墓保存完好,墓室砌有實心磚,很大很重
出土的30多件陪葬器物多為日常用品
出土的30多件陪葬器物多為日常用品
發現 蓋房打樁基 一鋤頭挖出古墓
昨天上午10時許,海都記者聞訊趕到現場時,事發工地已被看熱鬧的人群圍得水泄不通。村民說,自從發現古墓后,工地熱鬧得跟趕集一樣。
最早發現古墓的是湖北人小陳和他的六七名老鄉。前天下午1點多,他們正在工地上打樁基,小陳一鋤頭下去,卻碰得砰砰響。“這是啥?下水道嗎?”接著,小陳腳下的土開始往下滑,很快出現一個直徑半米多的洞。小陳和老鄉們爬下去一看,里面黑乎乎的,借著洞口透光,依稀能看到四周空蕩蕩的,地面上濕漉漉的,“是個墓,但沒看到棺材”。
隨后,眾人從墓室中拿出一堆陶陶罐罐,有人見是古墓趕緊報警,紫帽派出所、泉州和晉江兩地博物館專家迅速趕到并封鎖現場。初步查勘并清理現場后,晉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工人拿出來的17件陪葬器物帶回博物館存放。據了解,當時陪葬器物中主要是陶灶、壇子、盤口壺、碗等日用品,上面還沾著泥土,均保存完整。
開墓 找出30多件器物 棺木尸骨已風化
墓室離地表大約有2米,且土層很結實,經過一上午的挖掘,終于露出穹頂式墓室。海都記者發現,磚頭有紅有灰,為實心磚,很大很重,尤其是墓室穹頂的楔形磚,非常牢固,一般錘子敲不動。
昨天下午3時許,文保專家打開墓室,進入內部,并在甬道里找到一些器物,有個8只腳的硯臺特別惹眼。另外,還發現墓室磚頭上有圖案紋飾,包括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圖,以及魚紋、代表吉祥的寶相花等。然而,除了前后找出30多件陪葬器物外,墓室內部空蕩蕩的,既沒發現棺木,也沒找到墓志銘。
在現場查勘的泉州市文保中心唐主任介紹,根據墓磚上的圖案紋飾、墓室結構以及陪葬器物等綜合分析,這可能是一座隋唐到唐代中期的古墓,迄今約1400年。“因為唐代以后墓室中才出現耳室,唐代也還很少有墓志銘,且墓室磚頭上圖案紋路清晰,這都是典型的初唐、中唐風格。另外,找到的盤口壺比較矮胖,這正是唐代時興的款式。”唐主任介紹,但從墓室保存完好的結構來看,這個古墓應該沒有遭到破壞或盜挖,這也是相當罕見的。
古墓沒被盜挖,為何不見棺木?唐主任推測,由于泉州多紅土,加上土壤潮濕,腐蝕性很強,歷經1400年風雨后,棺木尸骨可能被風化殆盡了。
身世 墓主可能為男性 還是個“土豪”
文保專家現場測量發現,墓室結構為長方體,長約6米、寬約1米、高約2.1米,還帶有左右兩個耳室。在泉州考古發現中,如此大規模且保存完整的古墓比較少見。
“用今天的流行語說,墓主就是‘土豪’。”唐主任介紹,陪葬器物的制作工藝比較一般,也都是日常用品,但數量較多。由此可推測,墓主算不上貴族,也應該是大戶人家出身。另外,從找到的硯臺等器物來看,墓主應該是男性。古人認為背山望水風水好,大戶人家更注重這些,事發工地正是處在紫帽山山腳下的一個小山坡上,且附近幾年前也曾發現過古墓。泉州古墓群多在南安豐州、晉江紫帽和池店等地出現。
接下來將繼續挖掘現場,文保專家將嘗試扒開墓室周邊的泥土,展露墓室全貌。到時,將精確測量、繪制結構圖,并形成考古報告,為今后泉州古墓的考察、科研提供參考。
延伸閱讀
泉州為何多唐代古墓?
近十年,泉州已挖掘多座南北朝、唐代時期的古墓。
2006年8月,泉州南安豐州福廈高速鐵路工地現場,發現了10多座唐代以前的千年古墓。
2009年2月,泉州豐澤城東街道發現8座古墓,可能是距今1400多年的南朝時期的。
2009年9月,惠安紫山鎮龍石村白巖自然村村民在該村大畬山密林深處發現一座古墓,考古專家初步判斷這是五代泉州節度使留從效的父母合葬墓,迄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
2011年3月22日,泉州洛江馬甲永安村,一村民在自家的庭院挖化糞池,挖出唐代古墓。
2012年10月20日,惠安聚龍小鎮外國語學校后方,苗圃工人施工時發現了一座唐朝中晚期古墓,古墓甬道里還有罕見的“人面紋”墓磚。
據了解,目前泉州最早的古墓是晉朝的,墓主林祿是福建林氏入閩始祖,晉朝五朝元老,其墓在泉港涂嶺,至今有1700年歷史。唐朝姜公輔的墓在南安豐州九日山,韓偓的墓在南安豐州癸山,黃守恭的墓在豐澤北峰石坑與塔前之間,五代王潮、王審邽兄弟的墓分別在惠安盤龍嶺、皇跡山東北坡,北宋蘇緘的墓在南安豐州西華社區,唐朝伊斯蘭“三賢”、“四賢”的墓位于圣墓。
泉州市文保中心唐主任介紹,在唐朝之前,泉州的名稱叫武榮州,唐朝對于泉州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那時,不斷有為避戰亂而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士族和大家族,當時武榮州的行政中心就在豐州,由此,豐州留下許多規模宏大、分布規律的家族古墓群。
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范主任也說,當時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士族,尤其是東、西晉時代,都沿著晉江下游靠近水源的平原而成片居住,南安豐州、晉江池店和紫帽等形成一條線,晉江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海都記者 陳建輝 謝明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