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智能制造,晉江制傘業再迎突破。全球每3把傘,就有1把產自晉江。歷經40多年的發展,晉江制傘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優,全產業鏈“晉江造”。
一把傘撐起了百億產業鏈。從過去出口為主的貿易形式到今日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從OEM到今日的文創拓路,晉江制傘業正從勞動密集型走向機器代工,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零碳”制造,加速增強發展新動能,為制傘業注入“綠色”元素,進一步擦亮“中國傘都”的金字招牌。
投用智能化設備 向智能工廠邁進
在晉江五里工業園區,晉江市聚贏數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贏數控”)的7條傘中棒智能裝配生產線正在馬不停蹄地運行著,一根根中棒排著隊落到出口框里。
這項從2015年就投入研發的傘中棒智能生產線,經過8年的持續研發,歷經4次升級迭代,目前該設備實現產業化生產及銷售。
“這一項目還在不斷擴大規模,目前正在進行廠房擴充裝修,今年預計將投入18條生產線,到明年這一生產線數量將達到20條。”聚贏數控總經理蕭天佑告訴記者,目前7條生產線的產能為每月15萬打,后續11條設備投入后,每月的產能將達40萬打。
通過傘中棒智能裝配生產線項目,傘中棒裝配過程中的10多個繁雜手工工序實現了完全用機器替代,一條線可替代8名工人的工作量,還可以全天候生產,節省90%以上用工,不僅解決了行業用工難、用工貴的痛點,還形成了高自動化、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的生產模式。
“聚贏數控打造的是智能工廠,不僅單條生產線智能化,還借助軟件系統將所有的設備串聯起來,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對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監控,時時了解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情況,進而持續進行效率及產品質量的優化和提升。”蕭天佑介紹,接下來,企業還將進行智能品檢設備的開發,向著全球傘中棒智能工廠邁進。
實際上,聚贏數控的智能化項目只是制傘業逐漸過渡到智能化生產的一個縮影。
在福建優安納傘業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自主研發了傘布自動化軋邊裝置,投產后,實現了機器替代人工手動縫紉傘面花邊的工序,節省了30%的人工投入。
晉江市恒溢雨具有限公司通過優化生產流程和技術升級,實現了與國內電商渠道快速對接的生產模式,5天就可以完成成品生產,而在傳統外銷模式中,5天只能完成從對接業務到采購回傳的訂單流程。
可以看到,隨著經濟及技術發展,在大眾印象中屬于典型勞動密集型的制傘業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小小一把傘,涉及的材料、配件多且雜,工序多達上百道……現在,晉江制傘業正持續通過新設備的開發投用,形成新質生產力,工廠生產也邁向智能化。
創建綠色工廠 全制造“含綠量”滿滿
緊抓“綠色制造”的發展趨勢,晉江制傘業始終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持續向綠色低碳轉型,誕生了優安納、梅花等國家級綠色工廠,成立了“晉江市傘業行業協會綠色制造專家委員會”,匯聚行業內的專業人才,在綠色創造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優安納傘業著力“基于碳素纖維基樹脂復合材料”這一綠色產品的研發設計和推廣。據介紹,產品設計之初就著眼于綠色環保和資源利用,堅持生態設計理念,從低碳、節能、綠色生產的需求出發,創新性應用碳素纖維基樹脂復合物材料于傘骨材料的制備。相比傳統鋼鐵傘骨制成的傘具,這一產品不僅輕量化,在傘骨硬度、耐腐蝕性能和抗風強度等方面均得到了極大提高,而且生產過程中無須進行電鍍、酸洗、亞硝酸鈉鈍化等傳統制傘重污染工序,替代了鋼鐵、鹽酸、亞硝酸鈉等原材料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傘骨制造過程中產生的能耗和環境污染。
梅花傘業多年來持續在環保產品上發力,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可回收傘面環保傘,6個塑料瓶可做一個該款產品的傘面,且可回收重復使用,傘柄采用純木頭,該款產品已經持續升級,迭代了5年時間,在歐洲市場有很好的表現,單款一年有十幾萬把的單量,近來更是完成了“PFAS”認證。梅花傘業總經理王卿泳告訴記者,PFAS是一大類化學性質非常穩定的有機氟化物,目前,一些國家已經提出了對PFAS的管控目標和原則,為進一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梅花環保舉措走在了國際市場的前沿。
事實上,雨相伴、梅花傘業、優安納傘業、集成傘業等晉江傘企,不約而同地加大環保產品的開發、生產,比如可降解、可回收、木傘頭等環保材料應用的產品越來越多,進而贏得了更多海外客商的青睞。
在拓展綠色制造、開發綠色產品的同時,晉江制傘企業實施綠色生產、應用綠色能源、建立綠色體系,在今年4月份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制傘業供需對接會上,為進一步提高晉江傘業行業企業綠色制造示范創建質量,晉江制傘業綠色工廠代表企業與相關行業專家同臺論道,就制傘行業“零碳”制造進行經驗分享,共同推動傘業向綠色、環保、可持續、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集聚全產業鏈要素 補齊營銷鏈短板
在生產制造全產業鏈“強鏈”的基礎上,晉江制傘業在新需求和新發展理念下,行業迎來了新的時代命題,如何“補鏈”,做強營銷環節,搶占中高端市場?本土制傘業相關從業者們一直在冷靜思考、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去年3月,中國傘都產業館正式開館,為行業提供了解題思路。這是晉江制傘業對外展示窗口和國際化選品基地,也是“中國傘都”釋放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
“從我的父母輩開始,我們就一直來晉江東石采購制傘相關產品,至今已有一二十年。以前都是一家一家工廠跑,現在產業館把供應鏈都聚集在一起,我們就不用一家家跑了,到了產業館就可以把供應鏈上的廠家都逛了一遍。作為采購商,我們很樂意看到產業帶有這樣的窗口。”來自廣東的雄英傘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卓玉英告訴記者,她從前跟著父母輩到晉江東石采購傘具產品,東石悠久的制傘產業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傘架、傘頭等配件、成品傘,在東石采購原材料,同時下單給東石的工廠生產,多種合作形式都有。
“產業館對于中小廠家有明顯利好,一方面增加中小廠家的曝光度,另一方面也確實為中小廠家帶來了意向客人。”晉江富裕傘業總經理顏金小告訴記者,每個月都有幾十個采購客商加他的微信,而這些客商全都來自中國傘都產業館。
中國傘都產業館運營方相關負責人黃文清告訴記者,每個月都有上百位來自全國制傘行業的從業人員,來到中國傘都產業館或尋找傘架、傘柄等配件,或采購成品傘,采購商們自主聯系各廠家進行業務洽談。
晉江制傘業不僅通過產業館這一窗口,進一步突出制傘產業的集群效應,近年來舉辦的“中國傘都杯”創意設計大賽、東石鎮傘都造趣文化節等活動,也在為“傘文化”注入更多活力。通過搭建直播平臺、開展電商培訓等,引導電商經濟生態體系融入產業鏈;積極促成制傘業產學研合作,引導當地品牌傘企與浙江大學、福州大學等高校結成產學研合作伙伴。
此外,依托傘都產業館的貨源及產業鏈優勢,產業館直播間常態化運營,可為消費者提供2000多款傘具產品。“傘都東石雨具”抖店合伙人之一陳小龍告訴記者,在質好價優的促銷下,總體成效不錯。除了其公司人員在直播之外,中國傘都產業館同時也在孵化主播,一些有意向從事主播工作的人員也會到中國傘都產業館學習直播,這里條件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