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3月9日天氣:陰地點:英林鎮三歐村
“土豆、辣椒、芹菜、西紅柿……在農耕園里,自己想吃什么就種什么。”中午11時,在村里從事保潔工作的蔡丹鳳,一邊彎腰采摘芹菜,一邊向我述說農耕園的便民之處。
蔡丹鳳口中的農耕園占地面積約6畝,原來是一片撂荒地,由三歐村投資四五十萬元改造而成。村里將農耕園分成一塊塊土地,由村民認領、種植,并免費對外開放。
只見農耕園四周矗立著高約1.6米的竹籬笆,籬笆墻上寫著“鄉村振興生態農耕”等字樣;農耕園步道旁,香蕉樹、油菜花、地瓜苗等果蔬盡收眼底,春風徐來,“蔬”香滿園。
今年62歲的蔡丹鳳,老家在江西,一家10多口,在英林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們向三歐村認領了農耕園內約30平方米的菜地。不少村民和蔡丹鳳一樣,也通過認領菜地,實現了種菜自由。
“地荒著太可惜,村里說要搞農耕園,我舉雙手贊成。”村民歐陽金龍說,他在農耕園里種了許多蔬菜,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還可以拿到市場賣。
“以前,這里雜草叢生、土壤結塊;現在經過一番整治,成了村民的‘菜園子’。”三歐村常務副主任歐陽名仕告訴我,去年底,村里出資將農戶的撂荒地改造成農耕園。他們還在農耕園里設置步道、安裝給水管道、圍上竹籬笆、安裝夜景燈帶,既提升了村莊人居環境,也滿足了村民“種菜自由”的需求。
這里不僅是村民的菜園子,更成為孩子們的勞動實踐基地。三歐村黨支部書記歐陽明蔚告訴我,去年11月,三歐村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正式揭牌;今年,他們借助研學實踐活動,把后厝、新厝、塘邊、劉厝、榮埭5個自然村串聯起來,持續發起經典研學活動,通過個性化供給、聯動周邊鎮村等方式,讓更多學生走進研學樓、踏訪古厝群、參觀文化公園、體驗農耕文化,賦能“學在三歐”品牌建設,推進鄉村振興飛躍提升。
(記者 王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