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春到隆冬,從黨員干部到普通百姓,一場全面而深刻的黨史學習教育在晉江大地持續掀起熱潮。剛剛結束的晉江市黨史學習教育總結會議,全面總結了全市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和做法。
思想在升華,共識在增進,力量在凝聚。一年來,晉江始終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將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貫穿始終,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高標準起步、高質量開展,不斷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動力,凝聚起晉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實”字當頭
確保學習高質高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猶如出征的號令,拉開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大幕。晉江市委第一時間按照黨中央、省委、泉州市委部署要求,先后召開常委會、動員大會、理論學習中心組研討會等,抓實抓細規定內容的學習,形成關鍵少數帶頭學、分類施策全員學、巡回指導督促學,持續掀起“學史明理”熱潮。
一系列部署層層遞進、漸次展開,在全市迅速掀起學習熱潮。
“人民公安誕生于紅色革命根據地。對黨忠誠是人民公安始終不變的根和魂,服務人民是人民公安始終不變的初心和使命。”秉著這樣的初心使命,一年來,晉江市公安局始終堅持把學習教育作為開篇破題的關鍵,更加注重深入發動、盤活教育,做到以質求效,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其中,“以考促學”便是其中一項有力法寶。
“我們編印了黨史學習教育應知應會手冊,采取‘閉卷筆試’‘APP在線測試’‘應知應會小競賽’等形式,對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測試,考試成績納入單位及個人績效,激發全體人員學習的主動性。”晉江市公安局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蔡英杰介紹,除了抓好特色動作,常態教育也不斷線,“我們還依托并不斷健全政治業務學習制度,將學好用好黨史學習教育四本指定書目作為集體學習‘必修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晉江市公安局在全省“百年黨史鑄輝煌——全媒體黨史知識競賽”活動中,榮獲“優秀組織獎”和“人氣代表隊”稱號;在晉江市“百年黨史百日學”黨史學習暨知識競賽活動中,獲評“優秀組織獎”,并有7人獲獎。
一年來,晉江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等,舉辦主題黨課、專題讀書班等學習活動1350場,引導黨員干部深學深讀、精學精研;同時,發動市委理論宣講團等力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進部隊、進網絡,累計宣講621場次,直接受眾8.43萬人次。
一次次宣講、一次次聆聽、一次次討論,進一步堅定了全市干部群眾的信心,明確了前進方向,更凝聚著不斷前行的力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新”字為功
打造晉江特色亮點
“為什么叫‘八·二三’呢?因為1958年8月23日,在這塊土地上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戰事……”承載著紅色基因的歷史故事,在金井圍頭村小小“紅色講解員”口中娓娓道來。
圍頭村是一片紅色沃土。穿越歷史滄桑,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帶著“八·二三”炮戰歷史痕跡和記憶的舊址,化身圍頭戰地文化的歷史博物館。“八·二三”戰地公園被愛好和平的村民們改造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許多村民和當地師生當起志愿講解員,為南來北往的游客講述紅色故事。
“我們組建了以鎮黨政領導、村干部、工青婦代表、村民等為主體的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深入基層開展宣講32場;圍繞七一建黨節等重要節日,組織創作黨史文藝精品。”金井鎮黨委宣傳委員蘇明春介紹,金井還著力打造一批教育基地,建設七匹狼黨建教育館、毓英中心小學黨史館、塘東地下黨支部紀念廣場等,完善提升圍頭“八·二三”戰地文化遺址、金井鎮革命烈士陵園、安業民烈士陵園等,開展逾400場紅色教育活動。
作為一名有著15年黨齡的干部,蘇明春深有感觸:“這一年,是很有儀式感、很有意義的一年。黨史學習教育不僅讓我們回顧了黨的光輝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理論上更加清醒、政治上更加堅定。”
一年來,晉江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注重挖掘特色文化、僑鄉資源、非公企業元素,創新“悟思想”的活動載體。
“百年黨史真豐富,大家都要來關注。學習黨史跟黨走,幸福愛拼才會贏。”在磁灶鎮嶺畔村陶藝公園里的黨史學習驛站,退休教師吳聲景用朗朗上口的閩南四句把黨史講“活”了,親切熟悉的鄉音,令大人小孩都聽得津津有味。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磁灶著力選拔了一批鎮村干部、黨員、退休干部、教師、青少年組建‘家門口學黨史’宣講團,并創新開設‘閩南四句講黨史’宣講課堂,力求用‘百姓話’講‘家國事’,讓黨史學習教育深入基層、深入人心。”磁灶鎮文體服務科科長、黨建辦副主任李玲玲表示。
冬日暖陽灑滿大地,磁灶鎮延澤社區香埔公園里的黨史學習驛站也依然熱鬧。驛站里配有共享書柜和“有聲圖書”宣傳欄,厝邊們可在這里閱讀、交流,還可以“掃碼聽黨史”。
更值得一提的是蘇垵村的黨史文化學習園。“作為晉江革命老區基點村,蘇垵村兩委積極引導全村黨員群眾學黨史。考慮到村里的黨員群眾走進講堂、開展集中學習的時間較少,村里決定對一小塊原本臟亂差的龍眼地進行改造,建設黨史學習園。”李玲玲告訴記者,于2021年7月1日正式投用的學習園,融入蘇垵老區村的紅色文化、英雄文化、傳統文化和鄉賢文化等獨特內涵,并配套建設了黨史學習教育驛站、紅色書屋、志愿服務驛站等,成為蘇垵村黨史學習主陣地。
在這里,唱紅歌、文藝演出、身邊故事展覽等多形式的“永遠跟黨走”主題活動火熱開展;在這里,村里小學的“紅領巾”給大家講“蘇垵的紅色故事”;在這里,村支書結合百年黨史、蘇垵革命傳統及村莊實際講黨課,大家深受鼓舞,紛紛表示,這樣的黨史課很生動、很有味道。
這是晉江充分用好本土豐富的紅色資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到百姓身邊,不斷拓展學習成效的生動體現。
一年來,晉江發布“晉江經驗館”“僑批館”“八·二三”炮戰遺址等15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點,“福建發展·晉江經驗”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學習‘晉江經驗’感受中國制造力量”入選福建百條紅色旅游線路。用好高甲戲、木偶戲、僑批等資源,開展“百年華僑古厝講百年黨史”“永遠跟黨走”等群眾性活動2.2萬場,通過“四式”融合(交流式宣講、移動式課堂、視頻式展播、參觀式教育),真正講好具有晉江特色的紅色故事。
晉江還注重把黨史學習教育與非公黨建緊密融合,把黨史教育、紅色課堂搬到“紅色車間”,讓一線職工一起悟思想、受教育,相關案例在全省推廣。
“干”字為要
汲取力量辦實事
“加油!加油!加油!”近日,磁灶大埔中心小學校園吶喊聲、歡笑聲不斷。原來,學校正舉行三至六年級拔河和一、二年級袋鼠跳接力賽,為學校課后服務增添活力及趣味。
如此歡樂的場景,出現在晉江中小學校每天的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去年以來,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晉江中小學紛紛根據自身特色,挖掘資源,優化“課后延時服務”內容,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質增效。
“‘雙減’之下,學生的作業負擔減輕,課后活動時間大幅增加。”晉江市教育局幼教科科長洪清松表示,自去年9月1日晉江全面啟動“5+2”模式課后服務以來,全市義務教育階段269所小學、55所中學積極響應。每周參加五天課后服務的學生占比96%以上,教師參與率近99%,實現了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實現了有需要的學生全覆蓋。
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晉江市多層次、全方位提升醫療、教育等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把民生好事進一步做實,讓群眾就醫、就學更舒心、更便捷。
為有效解決傳統就診卡需掛號排隊、診療信息碎片化、重復發卡、互不通用、結算效率低下等問題,去年,晉江率先在全省縣域推行醫療機構一碼通行,群眾只需一部手機,就可實現電子健康卡、醫保電子憑證、院內自費卡的全流程就醫,再也無須為忘帶卡、帶錯卡而煩惱。
學史力行,實干為民。晉江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推動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堅持把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我為企業解難題”“我為社會做好事”實踐活動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試金石”,在為民排憂解難中踐行初心使命。
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晉江順利辦成了79個市級項目和308個部門、鎮街自選項目,推動新增城鎮就業1.95萬人、優質學位1.24萬個、養老床位509個、名醫工作室10個,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我為企業解難題”實踐活動中,專項攻堅84個項目,解決企業困難問題290項,促成產能協作30億元,新增企業貸款140億元,兌現惠企資金23.67億元,推動130個審批事項實現“一件事”集成,贏得了企業滿滿點贊;在“我為社會做好事”實踐活動中,集結400多名市直機關黨員干部下沉疫情防控一線,組建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隊,全面筑牢疫情防控防線,發動5000多名公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帶動全民參與文明城市創建、人居環境整治,形成了全員參與、全民動手的良好氛圍。
光輝黨史映初心,砥礪奮進正當時。當前,晉江全市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熱潮。晉江強化擔當作為,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開新局”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加強黨的建設、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實招、硬招。今后,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將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傳承創新發展“晉江經驗”融會貫通起來,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奮力開創晉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記者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