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壩頭村的王恭圖最近天天喜笑顏開,他制作的碗糕不僅不夠賣,還意外帶火了壩頭碗糕這個鄉村品牌。
顧客在安海鄉村聯盟驛站選購特色商品。記者秦越攝
這個“意外”,緣起于今年5月成立的安海鄉村聯盟驛站。作為安海鎮壩頭村溪邊經濟社推動的鄉村振興項目,在驛站的貨架上,琳瑯滿目地擺放著土筍凍、菜粿、捆蹄、碗糕、手工面線等安海名小吃、安海名企名優產品以及閩南特色農副產品,生意紅紅火火。
“過去,我制作的碗糕都在村里賣,銷量沒辦法保障。”王恭圖說,“驛站開業當天,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準備了45盒碗糕,一小時內便全部售空。現在每天訂單都很多,壩頭碗糕也名聲大噪。”
壩頭村是安海下轄的一個行政村,溪邊則是壩頭下屬的一個自然村,也是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先生的老家。這個位于安海邊角的小村落,過去多是破落的石頭厝,是安海新農村建設的“奮蹄馬”。2016年,許健康通過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定向捐贈1億元,并于2019年再次追加捐贈2500萬元,用于支持溪邊美麗鄉村建設及實施可持續發展項目。溪邊由此聲名鵲起,成為媒體關注的“領頭雁”。
11月21日,溪邊鄉村振興首批成果展示暨能琴公園開放、書藏樓美術館開館儀式舉行,各路媒體云集,把溪邊村變成“網紅打卡地”。本報記者昨日再訪溪邊,詳細探訪這個在鄉賢鼎力支持下的村落,如何在鄉村振興中進行共富之路的探索與實踐。
輸血資產“激活”
一方水塘碧波蕩漾,岸邊黃花風鈴木旁,郁郁蔥蔥的綠樹上休憩著幾十只白鷺。這幅流動的風景畫,就在安海溪邊村的能琴公園中。順著公園的廊道漫步,目之所及,占地19畝的溪邊生態公園、書藏樓美術館與閩南風格的紅磚獨棟別墅相互映襯,鄉野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許健康對溪邊村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從前期的規劃到后期的改造建設,他親力親為地參與了每一個細節的設計。許健康說:“我對溪邊的情感,源自于父母對家鄉深沉的愛,以及一顆感恩的心。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鄉親們在參與新農村建設中改變舊觀念,樹立新風尚,共同建設更加文明、富裕、美麗的新溪邊。”
11月21日,溪邊村民許友達代表村民上臺,領取了幸福居所的“金鑰匙”。“在村莊還沒改造之前,我們一家人住的是老舊破敗的石頭房子,下雨的時候還會漏水。現在這么漂亮的新房交付到我們手中,真的很開心。”許友達的話語中,滿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據悉,此次選房共涉及舊村改造住宅小區一期44幢獨棟住宅,每幢住宅占地110平方米,共有3種房型可供選擇。“能住上這么舒適的房子,家門口的道路也四通八達,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許友達說,過去由于村莊里面道路不暢,房屋改造遲遲無法實現。此次舊村改造道路、公園等配套一應俱全,“翻天覆地了,沉睡的石頭厝資產也被激活了”。
安海鎮壩頭村黨總支書記王秋景說,溪邊村舊村改造項目首期規劃改造總用地面積67畝,共拆除石結構房69棟,通過“拆舊建新”,村居環境和品質得到了大提升。同時,高層安置小區、安海實驗幼兒園寶龍園區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美麗溪邊必將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的品牌。
“曾經的溪邊村,成片的危房,如今的溪邊村,最美的鄉愁。”王秋景表示,村居面貌改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此次舊村改造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并以成本價甚至補貼方式優惠村民。這些獨棟住宅在完成質檢驗收后,都可以辦理房產證,變成村民手里真正的資產。以后,村民可以通過抵押將之變成創業資金,自身得到實實在在的“輸血”。
活血資源“盤活”
“鄉賢回歸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必須要能實現農民增收。”安海鎮黨委書記陳進福表示,安海黨委政府感謝許健康先生為溪邊的美麗鄉村建設傾注的鄉情和豪情,同時鎮里也統籌謀劃,通過整合特色產業資源,為村民增收找到了一條“活血”途徑。
今年5月,晉江首個鎮級鄉村聯盟驛站——安海鄉村聯盟驛站開業,驛站充分串聯整合挖掘安海鎮壩頭溪邊、瑤前、安平等村社的特色產業資源,憑著安海名小吃、特色農副產品和名企名優產品,成為晉江鄉村振興項目的一個亮點。談及該驛站,便要從溪邊經濟社的成立說起。
今年初以來,圍繞推動產業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溪邊村成功組建經濟社,這也是安海首個自然村成立經濟社。溪邊經濟社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和盤活村里資金資源,合理組織開展生產投資,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
經濟社成立了,但要怎么做?挑什么項目做?在安海鎮黨委書記陳進福看來,溪邊經濟社想要發展商業,單靠村中原有產業,發展優勢并不明顯。但安海鄉村多,如果可以將各村的特色產業資源進行整合,不僅可以帶動形成安海鄉村整體發展集群,還能形成鄉村幫帶效應。
基于這樣的思路,溪邊經濟社成立后,便啟動了安海鄉村聯盟驛站項目,不僅幫助村民解決了銷路,更保障了他們的收入。溪邊經濟社理事長許自興介紹,在產品的選擇上,驛站除重視衛生、安全外,也積極引導各村將特色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并規范化、規模化生產,不斷擴大鄉村特色品牌影響力。
他說,除了線下門店外,驛站還推出“愛購安海”線上平臺。顧客通過平臺登錄,幾秒鐘就能完成下單,并選擇到店自取、同城跑腿配送或是外省市的物流配送等方式接收下單商品。
由于生意紅火,進駐的安海特色商品越來越豐富,驛站生意也越做越廣。目前,該驛站還在晉江全市范圍內廣泛招募特色商品進駐,積極整合晉江名小吃、閩南特產和名企名優產品。據介紹,隨著驛站營業額的增加,驛站所得收益還將用于反哺鄉村建設和公益慈善,實現多方共贏。
如今的溪邊村貌一瞥。記者秦越攝
造血村企“共活”
舊村改造和鄉村聯盟驛站建設實現了“輸血”和“活血”,而村企合作項目的落地,則真正實現了自我“造血”。
鄉村振興關鍵要能實現安居樂業,樂業則要靠產業落地來帶動。記者了解到,由溪邊經濟社先期啟動的寶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工程門窗為主要核心競爭力的專業公司,已于2020年7月投產。
“寶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是溪邊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一個延伸,是寶龍集團結合自身業務需要,為溪邊量身打造的,旨在培育鄉村新產業,助力溪邊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許自興同時擔任寶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說,寶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運營所得收益將根據投資比例和實際情況,重點支持溪邊美麗鄉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解決溪邊群眾民生福祉需求。該項目將致力成為晉江乃至全省鄉村振興的示范工程。
寶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的成立,讓村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人。此前常年外出打工的村民許紅色,受疫情影響暫時停工在家,卻意外地收獲了一份“家門口”的工作。“以前做門窗在外東奔西跑,收入也不穩定。在寶旺工作一年多以來,我學到了不少技術,還升職做了副總經理,收入也增長了。”許紅色說。
據悉,自正式投產以來,寶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已對接數十個地產項目,完成產值逾億元。11月21日,該公司為近千名經濟社社員發放了總額500萬元的福利分紅。
寶龍集團及許健康公益基金會方面表示,只有村企“共活”,實現“造血”,才能相互促進,讓村民把企業當作共同的事業,從而激發共同奮斗的熱情,全力奔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寶龍集團將繼續整合資源,在做好溪邊鄉村振興的同時,把經驗推廣至更多地方,為鄉村振興和共富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安海鎮黨委書記陳進福表示,實現鄉村振興走上共富之路,關鍵要注重產業植入,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說,鄉賢許健康先生助力的溪邊實踐,幫助鄉親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水平,創建長期收益,是真正幫助鄉親實現住得好、能致富,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共富之路探索。
(記者 方錦樅 王云霏)
【江畔譚】
鄉村振興的好模式
有人可能會說,溪邊的實踐不可復制,因為不是每個村都能出許健康這樣的人物。
這或許有些道理。能捐出上億元完全改變一個村落面貌的人,目前在整個晉江屈指可數,放眼全省全國也不多見。
但是,溪邊從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著手,激活村民手里沉睡的住宅資產;以鄉村聯盟驛站為依托,盤活本地特色資源,形成鄉村幫帶效應;以村企合作項目為平臺,為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共富發展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些“密碼”卻是可以破譯的。
當前,晉江把打造共同富裕縣域范例作為奮力攻堅的三大戰略目標之一。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必須統籌城鄉一體和鄉村振興發展。溪邊實踐的啟示在于,在黨委政府統籌引領下,在鄉賢回歸的強大助力下,它激發出鄉村建設的發展活力,初步探索出一種鄉村振興的好模式。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擁有鄉賢企業家資源,而這正是晉江獨特的優勢。在晉江,跟許健康先生一樣熱心慈善事業,自愿捐資促進家鄉發展的大有人在。如果能發揮好黨建引領的帶頭作用,利用好鄉賢回歸的磅礴助力,調動群眾積極參與,各方形成合力,必能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落實好中央和省黨代會決策部署,回應時代呼喚,探索出鄉村振興的“晉江經驗”,促進共同富裕。
更重要的是,溪邊實踐提供了如何借助特色資源和注重產業植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以及如何利用舊村改造讓資源變資產、讓資產變資金的范本和思路,對于缺乏“許健康們”的地方而言,也是可學可鑒的。
這正是溪邊實踐的精髓所在。
老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