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讀·第119期
閱讀,從家開始
除了5歲女兒薛子鋅玩樂的玩具屋,媽媽高淑清在家里客廳一角放了一墻的書柜,這是屬于女兒的私人書架
閩南網(wǎng)3月20日訊 晉江一中推行的“家庭書屋”概念,走進了今年的全國兩會。
全國政協(xié)委員吳志明提案建議,在全國推廣晉江一中“家庭書屋”經(jīng)驗,即提倡一張書桌,一個書架,一盞臺燈,一批藏書,給家庭建一個知識庫。
書香家庭的建設,對書香城市的打造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家庭閱讀硬件的背后,更值得關注的,還有家庭閱讀風氣的營造。
不同家庭在意識到閱讀重要性和培養(yǎng)孩子閱讀興趣的路上,都難以避免遇到各種阻礙。
國內(nèi)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李一慢認為,每個閱讀臺階,都有不同的閱讀策略,學前是親子共讀引發(fā)興趣,小學是海量閱讀奠定基礎,中學是休閑閱讀張弛有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浪漫的、快樂的、以繪本為主要讀物的親子共讀,這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最佳時期,也是讓父母重新認識到讀書重要性的最佳時期。但全民閱讀,應該從家庭閱讀和少兒閱讀開始。因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
本期《海都深讀》,關注家庭閱讀培養(yǎng)的個案,閱讀身邊的故事,或許你能找到你們家親子閱讀的影子,或折射出一個城市的閱讀現(xiàn)狀。
也有文章提及,泉州,是一座需要撿拾和閱讀的城市。
那么,想要更好地認識它,不妨從閱讀這一行為本身出發(fā),也許,這是對一座城市最好的認知方式。
小女初長成 老爸的伴讀感嘆
自從女兒上了高中住校后,陰老師只有周末才見到女兒。
上周,女兒專程打電話跟老爸探討余光中的散文。“女兒在電話里一直跟我說余光中的散文怎么怎么好”,那個周末,他鼓勵女兒把對余光中散文的感觸寫出來,他編輯好,發(fā)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上。這樣愉快的父女讀書時光越來越少,他特別珍惜。“女兒長大得好快啊,我真希望她不要長大,還是那個跟我去圖書館玩耍的小丫頭”。
陰老師是華僑大學的副教授,因為熱愛讀書,工作之余,他在大學里開了一家陶然書吧,不時舉辦讀書會,鼓勵大學生多讀書多交流。他對女兒閱讀引導,很小就開始。“在貝貝還不怎么會說話時,我經(jīng)常帶她去當時的刺桐花書城、越洋書城、風雅頌書局。帶她去倒不是為了讓她看書,書吧有吃有玩,在吃和玩中,她開始去翻翻小朋友的書,開始對書有概念了。
真正的閱讀指導始于女兒三年級,認字多了,也開始學寫作了。陰老師要求女兒每年讀100本書,那時開始訂閱《兒童文學》,一年24本,貝貝房間書架上的書,開始慢慢多起來。貝貝初中畢業(yè),她讀過的書已經(jīng)有1000本以上了。
陰老師記得,初一下學期時,有一次貝貝一邊吃飯一邊看一本課外書,外婆嚷道“還不趕快去做功課,老讀這些沒用的書”,沒想到女兒回話,“我就不用讀一些愉悅我自己的書嗎”。“我當時很尷尬,我壓根沒教過她這么說,但我鼓勵她讀書,我心里是樂的。”
初二有一次上語文課,老師講到《橄欖樹》讓大家談感受,正好問到貝貝,她其實三毛的書都看過了,把全班震驚了。
而陰老師理解的讀書有3個層次,“第一,為需要而讀;第二,為提升自身素質(zhì)而讀;第三,為愉悅自己而讀。對孩子的引導,主要是第二層次的引導,到了一定層次,就可以朝著第三層次去引導,但是做好第二階段后,再引導就比較輕松了。”
顯然,不知不覺中,他女兒貝貝的讀書已經(jīng)達到第三個階段了。喜歡的書就可以做到廢寢忘食。“很難講讀書給你帶來什么不同。它是一種滋潤心靈的東西,像中藥一樣。每隔一段時間,不管多忙,我都要扔下手頭事,讀讀文學,看看電影,不然總會覺得很乏,我的女兒現(xiàn)在也是這種狀態(tài)。”
陰老師沒想到,上了高一,貝貝的讀書時間大打折扣。“我覺得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下,高中階段真正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是有難度的。特別是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學生,怎么有時間去閱讀感興趣的書呢?現(xiàn)在的高中生基本12點以后睡覺,早上6點就起床。上課輪流打瞌睡。他們班規(guī)定,想睡就自己站起來聽課。很無奈,高考的指揮棒,學生和老師不得不圍著考試轉,每周考試,每科成績排名。”
陰老師很是痛苦,“應該把孩子放回到教育該有的狀態(tài),開辟閱讀的時間給學生,如果我們的競爭,只是朝著應試而努力,要比別人拔尖而努力,有才華的孩子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
貝貝跟老爸分享過一首她特別喜歡的詩歌《塔》,陰老師卻從中讀出了女兒心中的那份孤獨。“我還是鼓勵她內(nèi)心能保持這塊讀書的空間,也許這階段被學業(yè)占領了,等她到了大學,可以繼續(xù)撿起來,這是我失落中的一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