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8日訊 (閩南網記者 何志雄 張凱航 梁君棟) 自小癡迷連環畫,讓他入了雕刻這一行。
13歲跟本地師傅入門,21歲開廠,一把刻刀,伴他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憑借著精湛的技術,一步一個腳印,發展至今,他所創辦的晉江東石展鴻木雕工藝制品廠,已經是東石木雕業的佼佼者。事業有成,他卻不忘初衷,“錢要賺,文化也要留”、“打破瓶頸,最重要的還是要走出框框”。
他就是高級工藝美術師蔡崇強,近日接受閩南網記者專訪,娓娓道來自己的雕刻人生。
高級工藝美術師蔡崇強介紹他的作品
沒有技術 什么都發展不了
辛苦學藝3年,16歲那年,蔡崇強得到師傅的肯定,“可以出師了”。
這其實意味著,他的技藝已經可以自立門戶,可以開創自己的事業了。但是,蔡崇強卻在這個時候,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那時候年紀小,不滿足,就想多學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蔡崇強說,于是17歲那年,他獨自到廣東的木雕廠,學習設計古典家具。
學成歸來,恰好臺灣的技術員到內地培訓雕刻技藝,他如饑似渴,又跟著學了一手。閩臺的雕刻技藝風格本就一脈相承,這時候他學起來也是得心應手,培訓結束,他的技術也讓技術員稱贊不已。
這些經歷,也為他后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一方面,展鴻公司的廟宇雕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等地區遍地開花,精湛的雕工,在當地廣受好評;另一方面,在承接廟宇雕刻的同時,他也在嘗試做另外一塊市場,為客戶量身定制別墅、公司內的中式木雕產品,在圈內漸漸打開名聲。
“沒有技術,什么都發展不了”,蔡崇強說,這不僅是雕刻企業立足之本,也應該是雕刻匠人的追求所在,精致的雕刻作品,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也是在傳承文化,傳承工匠精神,“錢要賺,文化也要留。”
是時候擰成一股繩一起闖了
蔡崇強的另一個身份,是前不久剛成立的東石廟宇木雕同業公會理事會副會長。
在東石雕刻業普遍受到沖擊的情況下,新成立的公會試圖在瓶頸中找尋全新的發展之路,“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是時候讓大家擰成一股繩,一起闖出去了。”蔡崇強說。
莆田仙游雕刻業的發展歷程,在蔡崇強看來,很有借鑒意義。莆田仙游的不少工匠,原先就是師承東石的雕刻師傅,學成回家之后,發展卻不遜于東石,“在抱團的基礎上,他們花了大量的工夫,外出做展會,把手藝介紹出去,可不是嘛,名聲不傳出去,市場又怎么打得開?”
蔡崇強分析,抱團發展,一來能夠以更大的體量,承接更大的訂單,這是以往單槍匹馬所難以做到的,二來,也可以在內部規劃更精細的分工,通過去除重復部分,不僅生產效率可以得到提高,也可以讓各個成員將自己擅長的部分做精做細,將有助于產品品質、價值的提升;而外出做展會的形式,除了宣傳推廣的作用,也將不斷刺激本地工匠提高技術,做出精品,挖掘人才的潛能,其實也是一舉兩得。
屏風
突破框框 走出“閩南”限制
除了“莆田仙游經驗”,一直保持年輕心態的蔡崇強,也不斷激勵自己,“一定要多學,多創新。”
在他的工作室,兩座1米左右高的廟宇模型十分顯眼,一座是唐代風格,另一座是明清風格。恢弘大氣的造型,僅看模型,就已經讓人嘆服,建成之后,該有多么壯觀。湊近一看,雕工簡直細至分毫,雕出的人物活靈活現不說,門窗推拉自如、嚴絲合縫,就連墻壁與屋檐,也是由小小的木板一塊塊拼貼、雕刻而成,每一寸都值得細細品味。蔡崇強說,目前,兩座廟宇的興建都在接洽中,不久后或許就能動工了。
廟宇模型精雕細琢
“我們要守住自己的根,但是,決不能把自己限制在‘閩南’的框框里面”,蔡崇強說,兼容其他風格,在廟宇木雕之外嘗試室內家具雕刻等新的領域,在拓寬了自己視野的基礎上,其實也是拓寬了自己技術的維度,有助于打開更大的市場;再者,也要積極引進外來人才,吸收更多的新鮮血液,融入新的設計理念,這樣,作品才會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更豐富的表現力。
“看古人精湛的作品,我們常常感慨‘多漂亮呀’。我們不也一樣嗎,總要留一些東西讓后世人學習呀!如果后代人看我們作品的時候,也能嘆一句‘以前的師傅,做得多漂亮呀’,那我們做的,才真的是值得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