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晉江市各鎮街1月份環衛考評綜合成績出爐,東石鎮以93.65分的高分,首次名列第一。
從屢屢倒數,到躋身“第一方陣”,東石鎮環衛工作的改變是如何做到的?其環衛管理模式對其他街鎮是否有借鑒意義?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轉變模式:啟動市場化運作
采訪車行駛在東石鎮區,馬路兩側整潔有序,幾乎看不到衛生死角;在東石龍下、潘山等村,村間干道、房前屋后已不見以往垃圾成堆的場景。此前在泉州、晉江環衛考評中屢被點名的幾個村,如今的衛生狀況都有了很大提升,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
提及城鄉環衛保潔工作的改變,東石鎮分管城鄉環衛工作的副鎮長吳健軍很有話說。他分析,這一方面得益于鎮環衛管理中心的成立,確保城鄉環衛保潔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另一方面受益于環衛管理模式的轉變,啟動市場化運作,讓專業的保潔公司來負責整個東石區域的環衛工作。
2015年年初,東石環衛考評綜合成績連續幾個月徘徊在倒數幾位,甚至一度墊底。如何改變城鄉環衛狀況,成了當時東石鎮黨委、政府關注的焦點。吳健軍說,為此,鎮里專門成立了環衛管理中心,并安排專人專職,負責轄區城鄉環衛保潔工作。
環衛管理中心成立后,首先啟動了轄區小廣告全面整治工作,并嘗試市場化運作,將小廣告清理承包給保潔公司,取得了明顯成效。
“小廣告整治市場化運作初嘗甜頭后,我們開始探討將轄區城鄉環衛保潔推向市場化的可行性,并最終決定施行。”吳健軍介紹說,鎮里先將東石轄區分成三個片區,通過招投標確定了三家不同的保潔公司分別負責。此后,又將海漂垃圾治理納入了市場化運作。
為確保城鄉環衛工作市場化的順利實行,在市場化工作啟動前,東石鎮投入80多萬元,在轄區開展了一次環衛大整治行動,徹底清除了鎮區及村(社區)的衛生死角。
角色變化:
從執行者到監督者
在東石鎮環衛管理中心,負責人高銘達告訴記者,中心現有專職人員9名,分設4個管理小組,分別對應監管3個片區環衛及海漂垃圾整治的開展情況。
“城鄉環衛保潔啟動市場化運作后,我們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高銘達說,以往,轄區哪里的環衛工作沒做好,他們需要聯系所在村(社區)或是直接聯系保潔人員前往處理,是環衛保潔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和執行人員;如今,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們只要聯系保潔公司整改,并做好日常巡查和考評監管。
高銘達坦言,職責分工的進一步明確,確保了城鄉環衛保潔工作開展得更加順暢。現在,環衛管理中心各片區的監管員除了做好日常巡查工作外,每月都參照泉州、晉江城鄉環衛考評標準交叉進行模擬考評,檢驗各片區環衛落實情況的同時,也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
角色發生轉變的還有東石34個村(社區)的主干們。以往,各村(社區)的環衛保潔工作都是由各村(社區)自行管理;如今,村(社區)主干們不再直接負責環衛保潔工作,而是各自組成環衛監督考評小組,負責每月對村(社區)的環衛保潔情況進行考評打分,以此達到有效監管。
完善制度:
“四位一體”監督考評
啟動市場化運作后,東石鎮加大了城鄉環衛保潔的資金投入,除環衛管理中心的日常支出外,原先由村(社區)承擔的保潔費用,也都由鎮里統一支出。
從東石鎮財政所,記者得到一組數據:2014年,鎮城鄉環衛投入資金1093萬元;2015年,該部分投入資金1450多萬元。扣除晉江市財政補貼部分,鎮一級投入同比增加了200多萬元。
除加大環衛保潔資金投入外,東石鎮還制定了《東石鎮環衛保潔工作績效考評辦法》,進一步完善市場化運作的考核機制,實行“四位一體”的監督考評機制,即管理中心、管理組、工作點和村(社區),明確各自監督考評分數占比,作為兌現承包費用依據,并明確對環衛管理中心專職人員、保潔公司及村(社區)的獎懲辦法,以此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記者觀察
從“有力作為”到“有效作為”
從倒數的“常客”,到首獲第一,東石城鄉環衛保潔工作實現“屌絲逆襲”。分析背后原因,關鍵應是鎮里的有效作為。從成立鎮環衛管理中心,到啟動市場化運作,再到完善考核考評機制,東石環衛管理模式做到了明確分工、職責明晰、目標一致。
近年來,晉江大力推進城鄉環境衛生保潔工作的開展,各鎮(街道)將此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落實。然而,一些鎮(街道)在加大投入之后,卻發現城鄉環衛工作很難取得明顯成效。如何變“有力作為”為“有效作為”?東石環衛管理模式或許值得借鑒。(記者 賴自煌 通訊員 周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