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頭母形似拳頭,口感筋道。
深滬拳頭母,說起深滬小吃,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是魚丸、馬加羹等海鮮風味美食。孰知深滬還有一道以豬肉為原料、同樣廣受歡迎的美味小吃——拳頭母。傳說拳頭母本叫筋頭母,以豬瘦肉和豬肉筋制成,因其形態似拳頭,閩南語發音也近似“拳頭母”,后便“改名換姓”流傳下來。
制作 鮮肉香菇完美結合
在中心市區府文廟旁的一家深滬小吃店里,店主張猛祥向記者演示拳頭母的制作方法。他先將豬肉切成條狀,放入攪碎機攪碎。“豬肉一定要買今早現殺的,既有瘦肉也有肉筋,否則影響口感。”待豬肉出現黏度時,他一點一點地往里倒水攪拌,再把肉泥撈上來,將稱好的淀粉緩慢倒入并揉勻,1斤豬肉配2兩水1兩淀粉。此時豬肉從粉紅色變成了米色。
若要做肉丸子,進行到此就快完成,但拳頭母不同。張猛祥往肉泥里放了些切碎的香菇、肥肉和炸好的蔥頭,這樣味道才香。待配料完全和肉泥糅合在一塊后,他開始燒水,然后把左手手掌攤平,右手抓起一把肉泥放入手掌,伸直食指,繞著肉泥反復打圈,直至肉泥變成一巴掌寬、三根指頭粗的圓筒狀,再放入沸水里。
大火快煮下,拳頭母很快浮到水面。他沒有立刻撈起來,而是觀察色澤,用筷子扎一扎,“變軟就代表熟了”。幾分鐘后,他撈起鍋里的拳頭母,此時它們呈白色,夾雜一些香菇的黑色,就像一個個握緊的小拳頭。
傳說 因筋道和形狀得名
為什么拳頭母有著這樣奇怪的名字?張猛祥說,傳說一兩百年前,晉江深滬的漁船條件很差,既沒有冰柜,也無法保障安全。若遇7級以上的風,漁夫都不敢出海。因此,魚不是天天都吃得到。沒有魚吃的時候,村民只好吃豬肉,或用豬肉制作成肉丸子。而做肉丸時不能有一絲肉筋,村民便把筋全部挑出來。
挑出來的肉筋怎么辦?有人奇思妙想,把肉筋和鮮肉攪碎捏成團。后來有人覺得味道單一,又添入香菇等輔料,還把這個“新物種”取名“筋頭母”。由于肉筋無法完全攪爛,“筋頭母”不似丸子那般渾圓平整,看起來像拳頭,且“筋頭母”的閩南語發音近似“拳頭母”,于是不知從何時起,它便改名成為“拳頭母”,流傳下來。
品嘗 肉香繞齒嚼勁十足
記者夾起被剪成小塊的拳頭母,蘸了點醬醋后放入口中,香菇的香氣和肉味相得益彰,二者再被蔥頭油香巧妙調和,可口生津。輕輕咬動,也許是肉筋的關系,嚼勁十足,讓人忍不住再吃幾塊。
“這是最簡單的吃法,很多年輕人喜歡把它切成小塊當下酒菜,吃法依個人喜好可以千變萬化。”張猛祥說,除了做湯外,拳頭母還可做面線、鹵面的材料,或同韭菜、蒜葉等炒著吃。
除了本地顧客,來到泉州的菲律賓華人華僑也是拳頭母的忠實“粉絲”。“他們經常來買,每回都買個一二十斤,不僅自己吃,還帶到各地送給親友吃。”張猛祥提醒,量多的話一定要速凍起來,可保存半個月,待想吃時再浸冷水解凍,仍可保持原汁原味,“有些沒經驗的客人把拳頭母放熱水里解凍,這樣味道會被熱水吸收,脆度也變低。”(記者 陳靈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