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但去年教育部《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也有“規范考試”的內容。
但當“游園式”學業檢測出現在我們身邊時,很多人估計還是要“大吃一驚”,在為華泰實小勇氣按“贊”的同時,也免不了猜度新事物的生命力吧?(詳見本網先前報道《晉江華泰實驗小學試水“游園式”期中學業檢測》)
“游園式”學業檢測設置的項目是否合理有效,這種游戲式的檢測方式是否適用所有年級的學生?一些家長有擔憂,這不足為奇。誠然,應試教育傳統依然根深蒂固,現在的中考、高考依然需要分數。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改革的信號已經發出,路線圖也逐漸明朗,“考試高手”的明天還有多少勝算?
考試分數和孩子健康成長之間,家長大多能做出正確選擇。但在“別人考”和“我們不考”之間,往往失了心理平衡。須知考試不是目的,用來檢測衡量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形式也遠不只考試一種。
應該說,減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高層的設計引導,老師的用心努力,也需要家長的包容支持。
但愿“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不再被當成“真理”。在各方的關愛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培養興趣特長,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河西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