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告訴記者,精神病患者在出院后仍需進行進一步的治療、護理、康復等,那么醫院、家庭以及院外康復機構是否都能夠達到專業的護理水平?專家解釋,其實精神病的護理并無太多特殊之處,心理護理可以算作是護理中的關鍵環節,除此之外,針對患者的個性化康復方案才是理性的選擇。
可否出院需達臨床標準
楊甫德介紹,根據實際情況,精神病患者入院時有多種形式,包括自愿住院、非自愿住院(包括因傷害自身或他人及社會的情形)、強制住院等,患者只要達到出院標準,原則上說都是可以出院的。
患者是否達到出院標準的衡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要觀察患者的癥狀是否仍比較嚴重,是否已不再屬于嚴重精神障礙標準,其次則要確定患者當前是否存在危險情況,包括自傷及傷人行為風險、暴力風險等,另外,生活能否自理及出院后是否存在拒絕治療、拒絕服藥的可能等也是衡量患者是否可以出院的標準之一。楊甫德介紹,是否能夠出院,也取決于患者自身及監護人的態度。從原則上來說,自愿申請出院的病人主要負責人為監護人,法律實施后,也有一些因為各種原因遺留下來的問題,包括已經符合出院條件的病人由于家庭無法接納等各種實際原因無法出院,這也就要求配套的社會康復體制,建立一些日間康復站及有志愿者幫助的康復機構等,家庭也應重新接納患者。
藥物維持治療仍是防止復發的主要手段
一般來說,在醫院接受治療1-3個月后可以達到出院標準,楊甫德表示,至于患者出院后是否存在復發的情況,其實這與病種有密切聯系,分裂癥及雙相情感障礙等在出院后的復發率是相當高的,國外也有統計表明,如果患者出院后并未堅持治療,不接受相應的康復訓練,病情在兩年以內的復發率會高達90%以上,如果患者接受系統治療及康復訓練,復發率則會顯著下降。從全球范圍來看,藥物維持治療仍是目前防止病情復發最主要的手段。
患者出院后必須接受相應的治療及康復程序訓練,包括二級醫院、社區康復站等,監護人也有責任監督患者服藥并觀察病情,定時復診。
鄭毅解釋,正常情況下,安定醫院的每張病床在40-60天左右可以實現一次周轉,但病人如果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出院,必然會占用非常寶貴的醫療資源。“目前我們醫院的床位還是比較緊張的,使用率基本達到100%”,鄭毅告訴記者。
心理護理為精神病臨床護理特殊之處
護理精神病患者是否存在特殊標準?楊甫德介紹,除去生活護理外,還包括行為護理及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尤其需要注意心理護理,以預防一些沖動自傷、傷害他人等危險行為的發生。
王誠表示,有些患者長時間住院,與社會脫節,也會導致大腦的某些功能產生退化,帶來精神殘疾,在精神病人的康復中,這也是一個關鍵部分。
鄭毅介紹,心理護理可以算作是精神病臨床護理中的特殊之處,護理人員(包括病人家屬)如果具備一些心理疏導、心理支持知識,能夠更好地對患者進行護理和照顧,其實家庭護理完全可以勝任。
談及病人的復發情況,王誠介紹,園區居住的患者病情復發率較低,一般情況下,患者在家中居住時病情的復發率較高,兩者之間復發率差距較大的原因在于,居住在家中以家屬的照顧為主,家屬的水平差距較大,而且在患者出現拒絕服藥、任性等情緒時,家屬往往難以管理,而患者中途減藥、斷藥是病情復發的根本原因,園區工作人員一般能夠做到按時使患者服藥等,所以病情復發率較低。
重性精神病被定義為疑難病、慢性病,這也就意味著很難找到病因,只能通過服藥控制癥狀,同時也需要患者長期服藥。
社會及周圍人對精神病的態度其實會使患者及其家屬產生病恥感,這也是患者不愿接觸社區防治醫生,甚至出現不愿服藥的狀況,這也容易導致患者在家中康復并不順利。——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
■熱點問答
會對家屬進行護理培訓
Q如果家屬將已經康復的精神病患者接回家,是否能夠達到專業的護理水平?患者能夠順利回歸社會?
楊甫德:在患者即將出院之前,我們醫院會對其進行康復訓練(包括康復工廠、職業訓練等),以幫助患者順利回歸社會。
對于已經出院的病人,我們會定期進行回訪,并定期為家屬進行護理培訓,包括對患者精神癥狀、復發先兆識別及護理病人的注意事項、患者服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方法等,幫助家屬更好地觀察患者在家中的情況。
職業康復需要社會先接納患者
Q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康復過程中怎樣的職業技能康復訓練才是合適的?
鄭毅:其實每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目前康復機構對患者所進行的職業恢復訓練一般都是一些初步技能的培訓及恢復,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謂職業康復,其實需要社會首先接納患者,為其職業技能恢復提供空間,目前的模式只能盡量保證患者的一些職業技能不出現衰退,包括參與一般勞動、社會交往等,但其實很多患者的職業潛能是非常大的,在一些基礎性勞動的基礎上,應該有個體化的康復方案,才能保證患者發揮自身長處,這也是一種國際趨勢。在國外,有些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僅為十幾天,患者更多在社會中進行后續的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