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傍晚,建新水庫在夕陽的映照下,波光粼粼,附近成片的龍眼林,一望無際。福清市漁溪鎮建新村的果農們正在林間細細查看龍眼樹的生長狀況。“龍眼花期剛過,再過三四個月就能收成了,期待又一個豐收年!”一名果農對記者說。
積極謀劃
白手起家做大特色產業
1970年,為了解決農業用水和抗旱問題,福清決定興建建新水庫。為了支持水庫建設,建新長岸、賢升、秋下等3個自然村53戶318人加入移民隊伍,來到眼下扎根的這片土地。
在移民后的50多年間,集老區、庫區、山區于一體的建新村,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利用優勢資源,積極謀劃做足產業發展文章。如今,村內2000多畝的龍眼林就是最好的證明。
漁溪是龍眼大鎮,建新則是漁溪的龍眼大村。據村務員廖要要介紹,建新村種植龍眼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目前仍留存有一株近400年樹齡的龍眼樹。清光緒年間,建新村又將興化一帶的良種與本地品種嫁接,經過100多年的繁衍改良,房前屋后的龍眼已經成為建新村家家戶戶的“標配”,主要種植大鼻龍、106、立冬本等10個龍眼品種
“我們的龍眼皮薄、核小、肉脆,現有規模化龍眼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一年龍眼產量可達近1000噸。”廖要要說。
求新求變
打造優勢龍眼品牌
大家都在種龍眼,如何讓建新龍眼更有優勢?
隨著龍眼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一問題成為村兩委考慮的重點。圍繞一粒龍眼,建新村開始推進生產、供銷、金融、服務“四位一體”綜合平臺建設。
品種優勢不明顯怎么辦?村干部自掏腰包帶領種植大戶赴莆田等地學習考察,大力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吸納社員股東29戶,流轉95畝成片優質土地,試點種植最新的優良龍眼品種。
發展資金不充足怎么辦?建新村積極推進“黨建+金融”,用好建新村“誠信村”招牌,與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達成合作關系,為村民開展養殖種植提供了流轉資金1700多萬元。
龍眼銷路難以打通怎么辦?建新村依托智慧物流快線進行配送,龍眼得以銷往省外,一年僅運費就要支付數萬元。
同時,依托由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共建的福清龍眼科技小院,建新村進一步規范龍眼種植、加工、營銷運作,幫助果農積極拓展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
黨建引領
紅色引擎帶動基層治理
在產業興旺的同時,建新村交出了亮眼的基層治理成績單,“兩張網·兩清單”黨建工作模式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村黨支部書記許強介紹,“兩張網”是指黨員人才網、村事互聯網,“兩清單”是指黨員服務清單、群眾需求清單。村里的大事小事、群眾的問題需求都通過“兩張網·兩清單”匯總,也在這里發出。
此外,村黨支部牽頭組織黨員代表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鄉賢說理會,發揮他們人熟、事熟和德高望重的優勢,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省級第三批高級版“綠盈鄉村”、省級小康庫區示范村、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福清市“無違建”示范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精品提名村……建新村的蝶變有目共睹。老區人民掌握了致富“密碼”,踏上了幸福之路。
下一階段,建新村將立足本村資源,持續推進特色產業發展,鞏固農業特色產業優勢,持續發展“一村一品”,著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培育更多產品優、質量好的精品龍眼,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動能轉換。力爭不斷壯大村財收入,促進村民增收致富。(記者 葉欣童 通訊員 黃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