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長滿綠油油的辣椒、紅通通的番茄;大棚外成片的花菜已快成熟,等待工人們的采收……1月16日,記者走進位于福清市江鏡鎮的星源農牧基地,看到這里為春節“菜籃子”備貨的場景熱火朝天。
“早上5點多,天還沒亮,我們就開始忙了,一直到晚上8點左右。上午采摘,下午打包,晚上就發貨。”基地管理人員溫威風告訴記者,每年11月過后,就到了基地忙碌的季節,特別是春節之前這幾天最忙,一是因為需要備足貨源,保障民生“菜籃子”;二是因為工人們快要放假了,得提前把成熟的蔬菜全部采收完畢。
創立于2016年的星源農牧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1500多畝,其中大棚種植面積約1000畝,是福清市連片規模較大、設施大棚標準化配套水平較高的蔬菜生產基地。“我們主要種植尖椒、螺絲椒、花菜、西藍花、西紅柿等蔬菜。”常年忙碌在大棚里的溫威風,對眼前一片片蔬菜的種植規模、產量等情況如數家珍,“尖椒300多畝,今年畝產量約17000斤;螺絲椒300多畝,畝產量約14000斤……”
“來了?快看看菜吧!”說著,溫威風的眼前走來一位“老熟人”。他是從寧德來的蔬菜收購商謝伏利,不但在寧德開了一家蔬菜批發部,還向省外發貨。自從星源農牧基地創立以后,謝伏利就一直來這里收購蔬菜。“我們合作了很多年,這里的蔬菜品質好,貨源也很有保障。”在蔬菜包裝間,謝伏利一邊介紹,一邊抓起一把剛剛采收的紅辣椒查看質量,“滿意,品質一如既往”。
憑借優良的蔬菜品質,星源農牧基地的蔬菜在全國許多大城市打出名氣,這里出產的蔬菜除了銷往本地,還銷往上海、北京、西安、武漢等大城市,每天發貨量達幾十噸。記者在基地內部的停車區域看到,幾輛陜西、浙江牌照的大貨車已經排好隊,等待晚上裝車。
蔬菜的好品質,離不開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助力。溫威風介紹,大棚里裝有自動化的農田和氣象監測裝置,管理員可通過電腦遠程智能調控棚內的光照、溫度和濕度,創造最適合蔬菜生長的環境,保障蔬菜能在不同天氣狀態下,天天“茁壯成長”。
近段時間,為了保障春節“菜籃子”,基地里的工人們每天都加班加點忙碌。除了長期在本地聘請近200名村民,基地還招來了20余名外地員工,為春節蔬菜保供加油沖刺。45歲的佟金杰來自內蒙古,正當壯年的他,在這里干得如魚得水。“去年,家里的秋收結束后,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就來基地‘打零工’。”佟金杰說,自己在這里每月收入六七千元,而且工作氛圍很好,大家相處融洽,他很滿意,“看到基地豐收,我們雖然忙一點,但心里很高興”。
隨著星源農牧基地的名聲越來越響,有的市民專門驅車來到大棚里采摘新鮮蔬菜。記者在采訪時,就遇到了前來采摘的福清市民葉桂芳和她的幾位好友。“趁著朋友們都有空,約著一起來基地采摘茄子、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做好春節儲備。”葉桂芳微笑著說,“我是第一次來這里,感覺蔬菜品質很好,采摘更有樂趣。”
記者離開基地時,天色漸暗,工人們開始把采收的蔬菜挑揀、分類、裝箱、打包,準備晚上發貨。不久之后,這里的新鮮蔬菜就將走進千家萬戶。(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陳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