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匯聚,群鳥翔集,10月,全球候鳥展翅南遷,坐落于候鳥遷徙九大路線之一的東亞至澳大利西亞遷徙線上的閩江河口濕地,作為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受到數以萬計候鳥的青睞。
長樂區始終堅持在“經濟活力與城市繁榮、生態建設與綠色發展、城市安全與韌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上全方位發力。閩江河口濕地的保護成果,就是長樂堅持生態建設與綠色發展,為福州可持續發展助力的典型案例。
遷徙水鳥重要驛站地
閩江河口濕地總保護面積2381.85公頃,有鳥類313種,其中水鳥166種,有大量的雁鴨類、鸻鷸類和鷗類,常年分布和越冬水鳥超過5萬只。
濕地棲息有翹嘴鷸、三趾鷸、黑臉琵鷺、鐵嘴沙鸻、中華鳳頭燕鷗、針尾鴨、環頸鸻等7種水鳥超過全球種群數量1%,是遷徙水鳥重要驛站地。
閩江河口濕地是中華鳳頭燕鷗落腳的第一站,是中華鳳頭燕鷗穩定的棲息地,對保護和恢復中華鳳頭燕鷗種群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兩岸生物資源的相互關系、發展閩臺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
在福州系統謀劃、協同推進下,閩江河口濕地將不斷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為加快福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厚植生態沃土,以“濕地生態”展現福州之美。
持續治理成效顯現
目前,在閩江河口濕地隨處可見候鳥蹁躚、嬉戲覓食,水面蕩起層層漣漪。從曾經的瀕危濕地,到如今的鳥類樂園,這片大美濕地見證了福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的生態實踐與決心。
這些年,長樂對保護區及濕地公園內3197畝養殖塘開展全面“退養還濕”,通過改造水閘、調節水位、營造生態鳥島等措施,將退養池塘改造成生境多樣的高潮位水鳥棲息地調節區。
互花米草除治后,實施鄉土植被恢復2605.5畝(其中:紅樹林432畝、短葉茳芏1200畝、蘆葦628.5畝、海三棱藨草345畝)。其余地塊保持光灘供水禽覓食與棲息。
針對海岸線污染,閩江河口濕地構建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持續開展海漂污染物治理工程,涉及范圍1507公頃,年清理海漂污染物達150余噸(干重),為遷徙水鳥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經過20多年的努力,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實踐得到廣泛認可。
2022年8月,“福建閩江河口濕地:海、陸生物地理區劃過渡帶”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2022年12月,閩江河口濕地入選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秀案例。
2023年2月,世界濕地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發布信息——福建閩江河口濕地成功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7月,閩江河口濕地被中國林學會(全國自然教育總校)認定為第四批“全國自然教育基地”。10月,閩江河口濕地上榜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山水工程首批優秀案例。
今年初,福州全面啟動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工作。目前,第三批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已啟動,作為全省該批次唯一申報創建的城市,福州高起點啟動、高標準推進。10月17日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專家組首站便到達閩江河口濕地考察。
近年來,閩江河口濕地深度挖掘濕地資源特色和文化底蘊,依托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博物館等宣教基地,不斷創新自然教育方式,講好濕地生態故事,打造濕地保護與發展的典范,持續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記者 徐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