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100億元,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2%……過去一年,長樂區經濟社會發展始終保持強勁勢頭。
強勁勢頭從何而來?產業壯大是關鍵。“我們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做大總量、提質增效、融合發展為重點,既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打通產業鏈、供應鏈、操作鏈,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又加快平臺經濟發展,加速形成購銷供應鏈體系。此外,一波‘全閩樂購’促銷活動相繼舉辦,帶來旺盛消費力,激發產業發展后勁。”長樂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平臺經濟興起 購銷供應鏈體系形成
緊扣紡織、冶金、建材三大產業優勢,長樂區打造本地特色行業類平臺企業。去年以來,該區組建福建海峽冶金、福州城投均和等供應鏈企業15家,銷售額突破700億元,購銷供應鏈體系初步形成;新增平臺經濟企業18家,“平臺福州”綜合考評居全市第一。
短短一年多時間,中海創建設的長樂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已完成490家紡織企業上云上平臺,設備接入6537臺,整合了長樂大部分紡織企業的上下游交易數據。如今,中海創發展高歌猛進,成為省內市場分布地域最廣、紡織行業占有率最高的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業務已經拓展到了泉州晉江。
輔布司平臺匯集數據,從原材料采購到銷售的資金流、物流,數據串聯產業鏈信息,形成閉環,銀行等供應鏈金融機構根據真實的交易信息為上下游企業提供無抵押貸款,真正實現用“數據換取資金”,為上下游企業貸款帶來便利。
“平臺經濟蓬勃興起,促進整個行業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長樂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紡織龍頭企業,長樂區平臺辦牽頭組建一個供應鏈平臺,該平臺以永榮為核心企業,中海創提供技術方案,城投均和公司以及興業銀行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針對鋼鐵龍頭企業,平臺辦與長樂冶金協會合作,組建海峽冶金供應鏈平臺,參與長樂系鋼鐵企業原材料和鋼材的采購與銷售,實現民營鋼鐵企業交易數據在長樂的集聚和存儲。
工業互聯網賦能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走進恒申合纖、景豐科技、駿鵬智能制造等工廠的數字化生產車間,記者看到,機器自動高效運轉,生產忙碌不息,所有運行實時數據都被輸送至“智慧大腦”進行分析。這個“智慧大腦”正是工業互聯網在產業中應用的成果。
去年以來,長樂區爭當工業互聯網應用的領跑者,著力推動傳統制造業向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互聯網打破了企業之間數據互認壁壘,實現了數據互聯互通。”恒申合纖總經理梅震告訴記者,借助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客戶凱邦建立產品條碼解析規則,恒申生產的切片產品運抵凱邦后直接掃碼入庫,即可實現供應商、光澤度、物料編碼、包重等信息的錄入更新,系統自動安排后續生產環節。如此一來,產品入庫時間縮減60%,整體成本降低3%。
工業互聯網推動產業轉型步伐加快。截至去年11月,經省工信廳認定,長樂已擁有7個數字化車間、2個智能工廠,接入或使用工業互聯網企業631家、設備9557臺,連接設備覆蓋長樂80%設備種類。在福建省通用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目前全省已接入企業522家、新增解析量567萬條,其中長樂區就有347家、新增解析量421萬條,分別占全省接入企業和新增解析總數量的66%和74%。
促銷活動不斷 持續釋放消費力
制造業提速增效和平臺經濟興旺蓬勃之外,長樂區還做好消費力文章。去年以來,該區通過推出一系列促消費活動,提升消費力,為商貿業發展增添后勁。
長樂區全力打造萬星廣場商貿夜色經濟圈和東湖數字小鎮夜色經濟綜合體2個2.0版本夜色經濟示范街區。街區內,“全閩樂購”促消費活動持續上演,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商圈活力綻放。
在萬星廣場商貿夜色經濟圈,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商場以“全閩樂購 惠聚榕城”促銷活動和亮眼節目激發了消費者們的購買熱情,帶來了旺盛人氣,形成了游、娛、食、購等多種業態、多點開花的商圈經濟。
“全閩樂購”加“夜色經濟”也燃爆東湖數字小鎮夜色經濟綜合體,提振了消費。小鎮集餐飲、文化娛樂、極限運動、水秀、燈光秀、品牌體驗館等為一體,成為濱海新城核心區周邊居民和企業員工,甚至是福州老城區市民節假日短途旅游場所和“網紅打卡地”。
“我們通過系列活動,持續激活增強商貿業活力。”長樂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該區推進東湖、萬星廣場夜色經濟示范街區建設,邀請著名藝人、帶貨達人開展直播帶貨活動33場,有效拉動東湖數字小鎮、萬星廣場人氣,提高夜間消費活躍度;結合夜色經濟示范街區建設,推進“全閩樂購”促消費行動,開展“惠聚榕城消費季”“有福之州 樂享國慶”等線上線下活動190場,直接拉動超500萬人次、1.5億元以上的消費。此外,長樂區掛牌成立“全閩樂購”直播電商選品中心、福建跨境電商選品中心,舉辦首屆數字視聽產業大會,引進落地航美美生活等網絡直播企業8家,完成長山湖、猴嶼、和平街等3個大眾茶館建設并開業。促銷活動形成持續效應,為“疫”后商貿經濟發展“添柴加薪”。(福州日報記者 余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