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推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是破解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國際發展趨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等一系列政策和實施規劃,使國家“學分銀行”和資歷框架的建設進入加速期。
建立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意義重大
學分銀行不僅能及時、真實和完整記錄學習成果和學習經歷,還能通過科學、準確衡量人才成長發展程度和水平,有效促進人力資源開發,有力推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可以說,學分銀行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相關者眾多,不論是社會成員還是在校學生,都會更直接地關注“學分銀行”將給自己的學習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帶來的利好。
建立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能夠有效突破體制機制藩籬和門戶之見,系統解決不同類型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中的核心問題,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推進教育公平,完善評價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三全育人”要求,是立足我國實際,探索制定符合國情的國家資歷框架的必要路徑,其將在完善職業教育教學相關標準,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促進職業院校加強專業建設、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在推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證書及標準制定、課程開發、信息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等方面提供更為直接的支撐服務。
“學分銀行”建設要頂層設計與基礎建設相結合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從2019年開始,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從2019年起,在有條件的地區和高校探索實施試點工作”。落實這些要求,啟動相關探索和試點工作,首先要進行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頂層設計,如制度架構設計、運行工具與方法開發等;其次要開展基礎建設,如試點單位遴選、信息平臺開發和認證服務體系建設等;同時,要加快部署推進相關理論研究和試點工作,在國家學分銀行和資歷框架建設方面借鑒國際經驗,立足我國國情,加強研究力量,凝聚更多共識,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個人賬號,制定相關標準,開展各類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工作。
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好《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需要加快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從而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進一步激發職業教育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通過制度創新實踐,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的獲得感和成就感,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中國案例和中國方案。
(作者:李林曙,系國家開放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