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需求縮減,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內憂外患。第一,勞動力市場需求大量縮減。工業4.0引發了制造業地理版圖的劇變,日漸趨向中心化和一體化。如由于技術的進步以及國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目前美國制造業正處于明顯的“回流”趨勢,這對定位于中等技能人才培養的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將造成巨大的沖擊。一方面用人需求減少,尤其是制造業相關的專業將會面臨著萎縮的危險,另一方面專業與產業不匹配的矛盾將會更加凸顯。第二,技能人才培養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高級技工僅占工人總數的5%左右,缺口數量巨大,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遠。而當前一些職業學校的專業群雖然基本涵蓋當地重點產業,但重點專業和重點產業的對接卻不是很完整。這種專業產業倒掛現象,不利于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教的深度融合。同時,學校尚未建立針對產業升級做出相應專業調整的動態機制,“結構性失業”在所難免。再加上現代產業結構逐漸趨向軟化,市場需求重心逐漸向服務業偏移,使得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難以形成互動共贏模式。
崗位專業技能逐漸淡化,崗位協調能力日益重要。隨著自動化生產的提高,現代工作變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具體表現為許多傳統工作崗位的消亡或合并,對工人專業知識、能力要求也相應拓寬。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將逐漸淡化崗位專業,轉而注重崗位協調能力。這就要求企業在勞動分工、勞動規范化以及決策權分布方面做出改革,要讓工人盡可能地多從事不同類型、不同技術難度的作業,形成了以低度分工、適度規范化和決策權下放為特點的勞動組織結構,即不實行崗位之間、工種之間的嚴格分工,公司不對車間提供具體的人員配置和工人技能培訓計劃,車間的生產協調、工人的技能培訓基本由車間管理者的“現場干預”來進行。而當前職業教育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為導向,實施的訂單班及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采取反復訓練的方式培養學生崗位所需的嫻熟技能,一方面很容易囿于“工具化”的困境,另一方面卻是工業機器人輕而易舉能夠代替的,這與工業4.0背景下工作崗位拓展協調的要求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