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大學圖書館還沒開門,等待入館學習的大學生就在門口排起了長龍。學生們不顧連夜刷題、通宵復習的“辛苦”,只為得到一個能夠待一整天的自習位。可惜的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場景只有在期末考試臨近時才會出現。
對一些平時渾渾噩噩的學生來說,“及格萬歲”的目標也不那么容易實現。前段時間,湖南某大學老師嚴格按照標準改完物理試卷后發現,全班77份試卷中,只有不到1/3的學生卷面成績達到了及格線,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拿到二三十分。這樣的消息,令人擔憂。
不知從何時開始,怠惰、拖延的“癥狀”開始在校園里傳染開來:公共課不愿上,選修課不想上,專業課坐在教室刷手機;翹課成習慣,活動不參加,整日宅在宿舍“葛優躺”;交作業、寫論文,不挨到最后一晚不動筆,復制粘貼、東拼西湊、應付了事……對這種狀態,網上有一種流行的調侃,稱這種“懶到家”的狀態為患上了“懶癌”。可悲的是,失去了奮斗的方向、沒有了前進的動力,這些學生就像“脫線的風箏”,虛度著大好青春。
大學生本應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勤學上進的代表。患上“懶癌”的大學生如此普遍,社會不可等閑視之,學校不能放任不管,學生更不能自暴自棄。
治療“懶癌”,首先要解決思想問題。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后,一下子失去了升學和應試的緊迫感,變得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就出現了一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者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得過且過者。人生在世,享受生活的樂趣本無可厚非,但人生的意義必須在當下尋找、在實踐中證明,否則就是鏡花水月。當今的社會環境給了年輕人實現夢想的土壤,無論是做創業創新的急先鋒,還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奮斗,或是扎根山區、服務基層,都是人生的一種選擇。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年,給自己定個目標,并朝著這個方向前行,自然沒有時間犯困犯懶,也不會感到無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