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屆商學院論壇近日在京成功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在論壇上表示,“國際化曾在商科教育發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歷來也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
“國際認證代表了商科教育的最佳實踐,中國的商學院作為后來者,必須借鑒最佳實踐。”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新華網 夏添 攝)
隨著教育的國際化不斷深入,國內商學院面對更高期待,也在不斷鞭策自己。日前,《金融時報》發布了2016年全球商學院排行榜,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榜上有名”,作為人大商學院院長,毛基業用11個字概括了“成功秘訣”:“全方位四個層面的國際化”:師資國際化,學生國際化,項目國際化,學院的治理國際化。
毛院長說到,對如今的頂尖商學院來說,海歸做老師、國際項目層出不窮都不再是“新聞”,中國頂尖商學院一半左右師資是海歸,最近十年引進的基本都是海歸。說到學生的國際化,毛院長以自己學院為例,回顧了十年前,在2005年,國際化發展用簡單的一個字就可以概況“零”:“我們從無到有,從2005年開始學院國際化的時候,當時一個伙伴都沒有。”而如今,人大商學院已有70多個國際交流伙伴,參加國際聯盟組織,每年派出學生兩百人左右。
當站在演講臺前的毛院長用如此簡明的話語描述當初開創時的維艱,那種“篳路藍縷”的景象讓人無法想象。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商學院還有必要繼續堅持國際化嗎?當然有必要,因為在毛院長看來,“商學院的發展最大的驅動力就是國際化。” 這如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主要驅動力是改革開放。
不僅如此,質量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企業的生存,發展和不斷進步都要依靠質量保證體系的有效實施。就像企業看重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一樣,商學院也有它自己的認證體系,“我國排名靠前的商學院不是已經通過了權威國際認證,就在去認證的路上。”毛院長風趣的話一語道出中國商學院對于“認證”的注重。通過認證,表明各學院應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條件進行充分評估的基礎上,重新對學院的愿景和使命進行清晰的表述,同時對學院在教學、科研、國際化、校友和企業聯系等方面進行新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規劃,確保學院今后的可持續發展。但不管是“AACSB”還是“EQUIS”,在毛院長看來,這種國際認證都代表了一種商科教育的“最佳實踐”。
在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商學院在不斷借鑒國外先進辦學理念及經典案例的同時,為國內企業培養了眾多見識卓越、眼光獨到、具備國際視野的優秀管理者,讓他們各自具備的“企業家精神”滋潤了眾多企業。在今天,在更加全球化的今天,商學院更需要與企業有更多共同語言;需要在信息化時代,在價值多元、文明多樣、文化多重的時代,同時迎接移動互聯的洶涌沖擊,中國的商科教育應該也必須變得更開放、更互動、更包容。面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巨大需求,本土商學院的國際化之路依然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