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總結經典套話受追捧
如何才能寫出一份“漂亮得體”的年終總結成為不少職場新人“心中的痛”。張濤(化名)剛參加工作不久,一直表現優異,幾天前第一次參與起草單位 年終總結,卻挨了不少批評。他向一名老同事請教才知道,自己的年終總結太實在,少了“套話”不符合“模板”。“雖然總結后來被老同事改得面目全非,但看起 來‘高大上’了許多。”張濤說。
有網友在網上曬出年終總結的“寫作技巧”,稱套話必不可少,此外,篇幅要夠長、數據要直觀,還要用好序列號,獲得不少點贊。記者采訪發現,一些總結套話如 “萬金油”般可在多個單位、類型的年終總結中使用,可使本來刻板無趣的總結變得引人入勝,受到“偷懶派”和“拖延癥患者”的廣泛追捧。
記者盤點發現,“在領導的指導、關心下,在同事們的幫助支持、密切配合下,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可稱為傳統套話當中的經典之句,雖然一眼望去都是廢話,卻適用于任何工作類型,屬于萬能型套話。“總之,用在哪里都不會錯,百用不厭。”一名網友說。
談及年終總結的經典開頭,“回首一年,感慨良多”和“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既有收獲也有不足之處”堪稱經典中的經典。一些網友認為,很多年終總結 都喜歡在時間上做文章,既顯文采,又不離主題,如時光飛逝,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一年又過去了,時光如白駒過隙……”等,絕對是文藝小清新范的“最愛”。
年終總結不能老一套
有一個朋友在某單位辦公室工作,負責年終總結的收交、審閱工作。他直言,他們單位不論個人總結還是科室總結,今年的拿出來與去年的甚至前年的比較,從形式到內容幾乎一模一樣,變化的只是其中的數字,并且多數年終總結講成績夸夸其談、不厭其煩,講缺點卻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有的年終總結甚至對存在的問題只字不提,以至于年終總結成了“擺功譜”。更有甚者,有人干脆直接通過網絡搜索,下載一篇現成的總結交差完事。于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啥各單位、各部門的年終總結總是千篇一律,或者是既定格式,沒有創新,沒有發展,更沒有自己的東西了。試想,這樣老一套的年終總結又有多少意義呢?
年終總結之所以流于形式,年年老一套,筆者以為原因有二:一是當事人自己不重視,認為自己該干的工作干了,沒必要寫在紙上顯擺,所以對寫年終總結草率應付。二是單位領導對下屬的年終總結“無暇顧及”,即使員工在總結中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但領導甚至連看都不會看,更別說得到領導的賞識和采納了。
新的一年來了,舊的一年走了,每個人每年的經歷不同,工作情況不同,每年一定會有不同的得與失。因此,我們寫年終總結需要認真思考,認真對待,既要看到成績,從中提煉經驗,也要發現不足,從中吸取教訓,把年終總結的寫作過程變成一次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過程。
套話濫用或使年終總結“變了味”
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王瑤(化名)每年都要負責起草部門年終總結,她認為年終總結里的套話實在難以避免,“套話雖然空洞,但是大家聽了心里還能過得去。而實話有的時候難免傷人,都是同事,表現不好的部門一看報告里盡是說自己的不是,能不反感嗎?
一些受訪市民表示,年終總結本應是對一年的工作或學習進行系統性梳理、分析和評價的好時機,應囊括成績、經驗、教訓等多方面的內容,但部分單位評判總結好壞的標準就是看寫上去的成績是不是夠多、夠分量,至于是否存在問題、存在什么問題就不愿提及了。
雖然得到指點之后年終總結順利過關,但張濤仍然認為,“套話”雖好,難免缺乏新意。“年終總結不僅僅是一項工作任務,更是記錄、梳理一年的工作成果與收獲,總結不僅意味著結束,更是新的開始,要從過去的一年當中總結經驗、教訓,重新出發,爭取在來年取得更大成績。”他說。
事實上,年終總結過于注重形式難免有些“變味兒”,而變了味兒的年終總結是對人力、物力資源的重大浪費。“一些單位為了通過總結博得上級部門的贊賞,花大價錢、大力氣對年終總結進行包裝,這恐怕對工作起到的實際作用少之又少。”一名不愿具名的基層公務員說。
年終總結不應只是“看起來很美”
王桐(化名)在北京一家私企工作,在她看來,個人年終總結不僅僅是寫給自己看,更是寫給領導看。“干得好也要寫得好,要力求把老板當親人,好好向他嘮嘮這一年的工作業績、心路歷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內容翔實、態度誠懇,他會感動的。”
內蒙古農業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蓋志毅說,年終總結中空話、套話泛濫的現象實際上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反映出只唯上、不為實的病態心理,使年終總結的實際意義蕩然無存,起不到總結經驗、反思得失、規劃未來的作用。
專家認為,反“四風”工作需進一步深入推進,對那些撰寫了形式花哨、內容空洞總結的單位應該給予問責,轉變此類不正之風。除此以外,在工作中應主抓落實,講究實事求是。“既要年底說得好,也要未來干得好,讓看起來很美的年終總結都實實在在地落實在平日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