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時孟母三遷的故事,時至今日仍源遠流長,家喻戶曉。如今,在山西,一些家長紛紛效仿孟母,為了孩子能在好的環境下學習,不惜重金擠名校、買學區房,更有家長不惜辭掉工作專心陪讀,只為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2011年,山西省教育廳明確規定,小學入學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安排,根據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
然而,在山西太原,仍有部分學生家長未選擇自家附近的學校,而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讀名校,希望孩子在更好的環境下學習成長。
太原市民張先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夫妻二人都是普通上班族。25日,張先生告訴記者,其獨生女兒張陽,今年7歲,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但他認為,自家附近的學校教學質量不夠好,于是,張先生費盡心力把女兒送進了當地名校。張陽上學以后,張先生需費時費力接送女兒上下學,雖然有些辛苦,但張先生認為,女兒能夠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時下,家長考生奔名校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對此,太原市第五中學教師趙明生告訴記者:“學校文化、學習氛圍、教育資源等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學生的學習跟學校有一定的關系”。
類似張先生這樣想法的當地人絕非個例,然而在太原市的眾多學校中,外地戶籍的學生也是屢見不鮮。
劉濤是太原市某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他的戶籍所在地在山西省柳林縣,為了讓劉濤在太原上小學,劉濤的媽媽賈女士經過各種努力才讓兒子順利就讀。談及為何會選擇異地讀書,賈女士說:“太原是山西的省會,無論師資力量,還是學校設施肯定比我們那小縣城強很多,我兒子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對以后的發展一定有幫助。”
為方便兒子上下學,賈女士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價格不菲的學區房,并辭去當地還算穩定的工作,專心陪讀。賈女士說,小孩子貪玩,也沒有作業,因此每晚都會陪兒子復習當天的功課。為了讓兒子全面發展,劉濤在周末的時候,還會去上英語班、寫字班等。
賈女士稱,和兒子劉濤同校的同鄉也不少,有個孩子就是自己初中同學的女兒。
面對外地戶籍的學生,趙明生說:“在學校,本地學生自然是多過外地學生,但是外地學生的數量,明顯的在逐年增加”。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家庭的經濟條件大大改善,人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投資也是漸漸增大。
記者在太原街頭發現,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各式培訓班和小廣告隨處可見,而家長們生怕自家孩子落后于人,紛紛去給孩子報課外補習班,小朋友的課余時間盡在培訓班之中了。
家長學生追求名校,使得人們漸漸忽視了普通學校,趙明生透露說:“大家都想去好學校,普通學校的招生肯定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每到招生季,這些普通學校就變著法的吸引生源。
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專家王女士說:“家長熱捧名校的這個現象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它既有正能量,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不顧及孩子意愿讓孩子進名校、上補習班,對孩子可能是拔苗助長,或多或少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