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云給高考失意考生寫的一封信引起廣泛關注,馬云在信里說:“我想你這幾天肯定很失落,我理解!因為我有過兩次同樣的經歷。”他還說:“我們的運氣不是在考試中,我們的運氣一定是在其他地方!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
今年全國高考錄取工作將于9月3日正式結束,目前錄取工作已進入尾聲,考生們幾家歡樂幾家愁,被錄取了的喜氣洋洋,憧憬著大學的生活;而因種種原因榜上無名的,失落、憂郁、迷茫、焦慮則成了這個群體的特征。那么,“落榜生”是否有春天?他們的出路在哪里?
“落榜生”心理問題突出
長期以來,“落榜生”都是一個被忽略的群體。以湖南為例,今年該省共有高考考生39萬人,全國共有1537所普通高校計劃在湖南招收新生27.9萬人。也就是說,有11萬余人“落榜”。如果以本科錄取14萬人為線,那“落榜”的人數更多,達到25萬人。
湖南保靖縣民族中學應屆畢業生張涵(化名),今年高考成績為文科406分,“在幾次模擬考試中,我的成績都在480分以上,這次只考了這么一點分,心里很不是滋味,再加上我家庭條件又不好,在這節骨眼上,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上一所自己不喜歡的職業專科學校,心有不甘;出來工作吧,一沒學歷,二沒有技術,三沒有力氣,都不靠譜。我現在心里壓力很大”。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常思亮認為,從宏觀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越來越高,高等教育已經邁入大眾化,與以前相比,“落榜生”已經大大減少,這是社會的進步。但高考畢竟是選拔性考試,落榜也是不可避免的,“落榜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還有的做出自殺等極端行為,需要家長、社會和政府給予更多關注。
“落榜”的消極情緒怎么解決?
帶高三多年的保靖縣民族中學教師彭圖良認為,“落榜生”首先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學會面對現實、接受失敗,不承認現實,就是不給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其次是要合理歸因,應該從自身找原因,是自己不努力、方法不對,還是臨考心態不好?合理歸因是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根本。
彭圖良說,“落榜生”要為自己重新定位,給自己一個更合理的目標期待,然后有從零開始、朝新的目標努力的勇氣。要學會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重建自信,找到內在的依靠,同時通過與父母、朋友的交流,找到外在的依靠。甚至可以對父母、朋友、心理醫生把所有苦悶都說出來,用大聲傾訴、放聲大哭等手段宣泄情緒,恢復心理平衡。
實際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面對的機會越來多,不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對于高考失意的考生來說,馬云在信中寫道:“人生變化無常,今天順利未必未來就一定會成功。今天不成功也不意味著未來就沒有機會。”
國家級教學名師、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邱麗芳認為,上大學畢竟不是一個人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落榜生”不能自暴自棄,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冷靜地分析下一步的人生規劃,作出正確的決定。
在彭圖良看來,就目前來說,“落榜生”復讀或者上職業學校,是比較好的選擇。復讀,可以參加來年的高考。如果不考慮學歷問題,職業教育已成為最有性價比的教育投資行為。此外,還可以選擇自學考試、參加成人高考,上民辦校、技校、網絡學院,參軍、進行創業等。
給“落榜生”更多機會
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高中畢業生無疑是一個弱勢群體,3年的教育無法讓他們獲得工作技能,夾縫中間的“落榜生”顯得異常尷尬。為“落榜生”開辟一個空間,找出一條適合他們自己的路,顯得尤為重要。
對此,常思亮表示,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為“落榜生”提供心理輔導,讓他們能夠清醒地面對現實和認識自己;學校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不能太過功利,必須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人生發展、終身發展,不管有沒有上大學,都要為他們走上社會打下發展基礎;政府和社會應該開辟渠道,為這部分學生提供職業培訓“綠色通道”,讓他們掌握一門技能,以便更好地及時就業。
邱麗芳則建議,一是對于因生理、心理等原因,或涂錯卡、漏做了題導致發揮失常,或因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不當、填報志愿失誤等原因落榜的學生,如果有復讀的意愿,教育部門應該為他們復讀提供便利的條件,幫助他們實現“大學夢”。
二是對于基礎很差、自我約束能力差、復讀高考希望不大,本身也不愿意參加復讀的落榜學生,高職院校和本科高校可為他們提供成人教育大專與本科、自考專升本輔導班、網絡教育大專、專升本的再教育機會。
三是對于不想再參加系統學習,只是想要獲得一定的職業技能,從而得到從事特種工作崗位的“通行證”的群體,高職教育也會為這部分群體提供各種形式和各種層次的短期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的非學歷教育機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