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微信上一位媽媽很焦慮地與我分享了一篇文章:“只休了四個月產假,我后悔了40年”。文章大概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在孩子四個月的時候回到職場,其后,工作比較忙,所以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很快媽媽發現孩子開始愛粘人,情緒有問題,于是開始多陪孩子。但是,情況似乎沒有好到哪里去,孩子的脾氣變得古怪起來。后來的整個人生,也都充滿消極和重重問題。
我估計有不少媽媽也讀到過這篇文章,甚至是轉發過。當時,分享這篇文章給我的媽媽,焦慮地問我,羅老師,我當時休產假也很短,現在孩子挺粘人的,所以看完這篇文章,特別擔心。我的孩子安全感會不會已經受到影響了。然后,媽媽發來很多孩子的“問題”,去佐證自己的擔心。
文章里的觀點:孩子早期母親陪伴很重要,這點我同意,但是案例仍然是有極端性的。而且,文章里并沒有說清楚很多細節,比如媽媽后來發現需要彌補孩子的時候,是如何陪伴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后,大人又是如何應對的。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在孩子7歲之前完全是可以彌補的。
類似這位媽媽的問題很多。他們常常問我,錯過了某某的敏感期怎么辦,會對我的孩子以后有什么影響,我該如何彌補?
今天的文章,我想和大家來探討這個話題。
孩子有個體差異,錯過敏感期,仍有機會彌補
羅老師,我家孩子快1歲了,還不會爬,天天訓練他,可就是學不會,這可怎么辦啊?據說,孩子學爬行的敏感期是6個月至10個月,以后再學起來就非常困難了。他現在已經會扶墻走了,是不是以后就直接走路,不會爬了呢?如果沒有先會爬就走路,會不會影響到他的身體平衡能力的發展呢?我是不是應該在他學會爬之后,再讓他走路呢?
三翻六坐七滾八爬,這是一個比較通俗的發展指標,用來衡量孩子成長發育正常與否。有研究顯示,未經爬行就走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易導致孩子未來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閱讀障礙,情緒調節等。
可是,8個月會爬,這只不過是一個平均標準。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個體差異。就像有的孩子4個多月就開始長牙了,有的孩子到8、9個月可能才開始。有的孩子不到1歲就開始說話了,而有的孩子到2歲多還說不清楚。
關于爬行,除了案例中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是父母完全未對孩子的爬行進行過引導,等到知道爬行的重要后,孩子早就滿地跑了。于是焦慮地問,怎么辦,孩子以后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
我的回答一般是,既然已經過了爬行的時間段了,想彌補,可以訓練孩子游泳。我們可以看到,游泳的動作其實和爬行的姿勢很像,它同樣能夠起到一個訓練效果。
所以,錯過敏感期并不意味著天就塌下來了。我們仍然有機會彌補。只不過,錯過的越晚,父母未來將要花費的力氣可能會越大。所以,早期教育最大的功能,其實就在于幫助父母讀懂孩子的成長過程,讓育兒變得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