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潘潔(照片來自潘潔朋友微博)
10多天前,年僅25歲的普華永道女員工潘潔去世了,死因是由病毒性感冒引發的急性腦膜炎。雖然此后普華永道發表聲明說,不能直接斷定潘潔的死因為“過勞死”,但在一些專家看來,病毒性腦膜炎的發作與過度疲勞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有關。
潘潔在今年以來的微博中,不時提到:“忙到天昏地暗”,“我要睡覺”,“世界睡眠日,太諷刺了”……
潘潔年輕生命的凋零引發了網民們關于白領健康的激烈討論。在白領圈里,包括普華永道在內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四大”),素以高薪和高強度勞動聞名,這次網民的討論,把它們推上了風口浪尖。
亞健康的生活狀態
看到潘潔患腦膜炎去世的消息,黃潔(化名)“倒吸了一口涼氣”。一個月前,她剛剛向“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遞交了辭呈,回到三線城市的家鄉。潘潔之死的消息發出的當天晚上,她收到了一個以前同事的短信:“你的決定是正確的。”
黃潔從小就是乖乖女,高考考入一所知名的財經大學學習財務管理,畢業后,像很多學財務的同學一樣,理所當然地進入了“四大”。然而, 黃潔從小身體就不好,打針吃藥是家常便飯,入職幾個月后,進入忙期,她就開始覺得撐不住了。
公司在市中心,工作到夜里兩三點是家常便飯。為了盡可能多睡一會兒,她搬到了公司附近——盡管租金昂貴,但可以不用擠地鐵,每天下班步行5分鐘就能到家,回家之后倒頭就睡。因為身體比別人要差,她放棄了所有娛樂,一年多來沒看過一場電影。
“沒有娛樂,沒有休息,沒有新鮮感,這些我都能忍”,但讓黃潔最終下定決心辭職的,是一份體檢報告。這份報告顯示,由于每天面對電腦伏案工作14個小時以上,她的視力嚴重下降,眼鏡度數從過去的100多度漲到400度;剛剛24歲,竟然就已經血糖高、膽固醇高,還有脂肪肝;同時,頸椎的疼痛長期困擾著她。
“爸媽含辛茹苦把我養大,就是希望我能在大城市找一份體面的工作,高薪、寫字樓坐班,這些我都實現了,但我的身體卻垮了。”黃潔說,醫生建議“早睡早起、少進食、不吃夜宵、多鍛煉”的健康生活對她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經過半年的考慮,黃潔像很多同事一樣,跳槽了。但她卻沒有跳到別的外企或投行,而是選擇了回家。“這份工作適合有體力、有激情的人,而不是我。”她說。
加班到凌晨兩三點很正常
提起在“四大”的工作經歷,黃潔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加班”。
“是什么樣的工作,值得讓人獻出每天18個小時,卑微地趴在案頭,盯著excel上冰冷的數字,然后不明不白地獻出自己的青春和家人的希望?”網友余天寅在轉發潘潔之死的微博時說。
2007年進入普華永道工作的孫遠,在去年11月跳槽到了一家瑞士企業。在普華永道工作的時候,忙季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周六還要加班一天;閑的時候和一般公司一樣,不過他忙的時間多,閑的時間少。
孫遠對這份工作的定義就是兩個字——“辛苦”。每個月36小時的加班是底線;每年有三四個月的忙季;加班到凌晨兩三點都很正常,第二天早上九點又要到公司上班。他覺得,問題在于員工太少了,分攤到每個人身上的壓力就很大。“其實公司只要稍微多招一點人,每個員工的工作壓力會小很多。”
在普華永道,每名員工每年能休15天年假和10天帶薪的病假;關于病假還有另一種轉換方式,即以員工平時加班的時間減去36個小時,剩下的小時數可以換假,按8小時一天計算。病假并不難請,但是在趕項目或者比較忙的時候,如果你生病了,小組或項目的負責人就會問你:你不舒服,但可不可以堅持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年輕的員工通常選擇的都是堅持。
在普華永道,加班費按國家的規定支付:平時加班是工資的1.5倍,雙休日是2倍,節假日則是3倍。“對于剛進‘四大’的小菜鳥來說,每月只有5000多元錢的基本工資,加班費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來源。”黃潔說,自己有很多同事,不是請不到病假,而是不想請病假,或者忙到忘了自己生病了;同時,也是基于想盡快把手頭項目做完的考慮,如果你不加班,或者加班少,以后很有可能沒有項目給你。
“身體好、能吃苦、學習能力強,符合這三條的人基本都能適應這份工作。至于業務,我一開始也什么都不懂,是經過公司的培訓和在實際工作中摸索、學習的。”孫遠說。
職業規劃中,“四大”只是個跳板?
“在普華永道工作,提升空間其實不小,一般做個五六年可以到經理,做12年以上可以做小主管。可問題在于,一般人都沒有這么好的體力,可以堅持這么多年。”跟孫遠同屆進公司的100多個人,4年間跳槽走了很多,只剩下30個人了。
黃潔介紹,“四大”的員工剛入職時都是普通審計員,經過三年,不出意外可以升為高級審計員,如果CPA能通過兩門就更好了;再過兩三年,可以有機會升到經理;然而再往后,由于崗位有限,能在多長時間內升任主管乃至合伙人就要看運氣和競爭了。
在孫遠的印象中,在公司里,從底層員工干起,干了12年以上的,真就只有一兩個人。“這些人不干小主管誰干啊?”他笑著說。一般員工如果到高級審計員之后,兩三年還升不到經理,基本就要走人了;再加上還沒到高級審計員就辭職的,因此公司時時保持著較低的平均年齡,三十五歲以上就算是大齡了,而且都是級別較高的經理和合伙人。
新老員工在薪酬待遇上有很大差異,新員工每年會漲一次薪,漲薪幅度在30%到40%不等;而升任高級審計員、合伙人后,則會成倍增長,年薪達幾十萬元。
2009年畢業,去年下半年剛進普華永道的沈嘯感覺,最累的人都是進公司兩三年左右的員工;而做到五年以上,升到經理的員工會好一點。
由于有過“四大”的工作經歷,跳槽去金融、證券行業或其他公司做財務總監都不難,因此,與其在高壓下等待升職,更多人會選擇跳槽。在很多大學畢業生一開始的職業規劃中,“四大”就只是個跳板。
在普華永道,第一年跳槽的員工最多,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公司是干什么的,只是覺得待遇不錯,就盲目地進了,進來之后不適應,于是退出;五年以后,又會大規模跳一批,因為很大一部分人升不了經理。
沈嘯說,自己進公司之后,參加的項目組都不是特別忙,半年多來,加班最晚沒有超過12點鐘;不過忙的時候雙休日會加一天班,一年中有三到四個月會比較辛苦,其余的時間要好一點。
沈嘯暫時還沒有跳槽的想法,覺得自己比較適應里面的環境。他說,“要進‘四大’,首先要想清楚,為什么來這家公司做事,自己是不是真心想來,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再來上班,不然進來之后,總會因為種種原因離開。”
和沈嘯一樣,進普華永道兩年的陳倪(化名)也為“四大”抱不平。他覺得,四大輕松有活力的工作氛圍吸引著他。在這里,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只要你有能力,夠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機會。“年輕正是吃苦的時候,怕苦怎么能行?”
回家的一個月里,黃潔也沒有急著找工作,先開始調整作息時間,每天11點睡6點起;還辦了健身卡,一周游泳兩次;另一項任務是開始有計劃地準備CPA(注冊會計師)考試。她說,現在終于有空了,復習考試也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夢,“再怎么說也是我的飯碗,以后會找一家輕松些的公司做財務。”
父母尊重她的選擇,然而,在家鄉這個不大的城市里,她還背負著旁人議論的目光。一開始,每天碰到熟人會被詢問無數次,“我知道父母壓力很大,他們的同事都會議論我是不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或者出什么事情,回來待業了。”
她亦笑稱,現在可以開始考慮找一個靠譜的本地人,安安心心的把自己嫁了。“冷暖自知,我只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