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準職場人喜歡“朝九晚五”的工作
在求職中你最看重的要素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當年的“70后”多數會回答“薪水待遇”,此后的“80后”則會選擇“發展前景”,那么即將步入職場的“90后”呢?
在近日舉行的一場大四學生(多數為“90后”)座談會上,學生們給出了一個令在座HR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都驚愕的答案――假期。要錢更要閑,正在成為新一代職場人的就業觀。
■一場座談會
“90后”就業觀讓HR驚愕
“你們覺得找工作,什么樣的條件更能吸引你?”近日,ACCA組織一場滬上高校大四學生的小型座談會,主持人讓在座的10名大學生討論之后,在小白板上寫下求職選擇中最看重的因素。
幾分鐘后,大學生亮出自己的小白板,“假期”兩字赫然被寫在了第一位,而且字體比其他幾個條件大了一倍,顯得特別醒目。“這個答案是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的。”主持人脫口而出。
與此同時,一場外企HR的小型座談會正在隔壁房間舉行。“雇主認為公司的吸引力何在?”對于這個換位思考,HR給出的答案依次為:公司品牌、職業發展、學習機會、公司環境、薪資、老板……“假期”兩字沒有出現。
兩場座談會的主辦人、ACCA雇主聯絡經理蘆狄表示,之所以把兩場座談會同期又分別舉行,也是為了讓雙方無所顧忌地說出對職場的真實想法,但同一個問題出現如此不同的回應,卻是之前怎么也沒料到的。
蘆狄回憶說,座談會的學生多數是“90后”,他們對于將假期放在“第一位”給出的理由是,工作辛苦,更要盡情玩。“如果在一個項目上忙了很長時間,必須要‘搭配’一段時間來休息,這樣才能有飽滿的精力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而當隔壁房間的HR (多為“70后”,“80后”)聽聞準職場人的這一選擇時,“第一反應也非常意外,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不過轉念一想,這也在情理之中”,蘆狄說,HR很快就達成共識:如今的“90后”,確實是新一代,他們的就業觀已加入了新的時代元素。
■校園調查大學生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未來幾年畢業的大學生,以“90后”為主力。假期對他們的擇業考慮而言,到底有多重要?記者隨機采訪了滬上部分高校的大四畢業生。
“我是‘朝九晚五’的堅決擁護者!”同濟大學大四女生小郭生于1991年,她對工作的期望是,周末不要有加班,最好還要有比較長的固定休假,“現在的工作壓力一般比較大,如果沒有足夠的假期作調整,我肯定要‘崩潰’的。”
“如果一份工作工資高但經常要加班,而另外一份薪水低些卻有固定假期,我寧愿選擇后者。”小郭說,身邊的同學跟她的心態差不多:“之前有個同學同時收到了一份國企和一份外企的錄取通知,盡管外企開出的薪水高出很多,但這位同學還是選了相對較舒適的國企。”
同樣因為假期問題,本市某知名大學大四男生王迪(化名)在與一家企業簽定三方協議、并見習半年后,毅然毀約轉投另一家單位:“那半年實在太累,一周工作 六天,而且幾乎天天要加班,每晚回到家最早也10點了,吃個飯倒頭就睡,第二天又是如此。”盡管公司對加班費從不吝嗇,但感覺“被榨干了”的王迪還是辭掉 了工作。現在王迪所在的單位,是典型的“朝九晚五”,“下午沒事4點就下班了”,盡管收入不高,但王迪覺得挺滿意。他說:“老一輩的人都是‘有命賺錢、沒命花錢’,我現在想得很開,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該休息就要休息。”
■企業連鎖反應
雇主品牌推廣“工休平衡”
面對新一代的職場人,一些嗅覺敏銳的企業已聞到了不同的氣息,為了吸引優秀人才,他們也不得不轉變觀念,在強調薪資、發展的同時,注重給予員工“工休平衡”。
在座談會后,ACCA“就業力大比拼”活動走進東華大學,包括德勤、花旗銀行、漢高、英特爾等多家知名外企的HR,與現場數百名學生面對面交流企業文 化。作為以“忙累”著稱的“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德勤中國人力資源部雇主品牌高級經理高芳向學生講述了“真實的工作環境”。
“也許在 很多人看來,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很累,員工沒有自己的時間”,高芳表示,其實公司也十分關心“work-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一般工作5到6年的同事就能夠享受20天的年假了。我們有的業務部門比如審計有忙、淡季之分。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是忙季,而在5月到10月淡季時,可以利用這個時機進行休假或培訓充電,滿足發展和休閑的需要。另外為了鼓勵職業發展,公司還額外提供帶薪考試假期,同時內部也鼓勵彈性工作。”
高芳坦言,雖然公司的休假制度歷來都有,但之前并未“大張旗鼓”地宣傳,然而考慮到現在的“90后”大學生非常重視自我的休閑時間,“我們也積極倡導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并把它作為公司雇主品牌溝通的一部分進行推廣。”
■人力資源專家
既重視假期也要“快樂工作”
“不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比較追求個人的休閑和感受,這已經是‘90后’的集體特色。”前程無憂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表示,目前很多企業已發現這一集體變化,并將其作為一個大的課題來研究,且隨之調整招聘策略。
對年輕的應聘者而言,重視假期無可厚非,“不過,很多大學生強調休息的前提,是將工作放在對立面看待的,認為工作就是很累很苦。”馮麗娟對此并不贊同。 她認為,工作依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占據時間非常長的一段經歷,與其艱苦地工作、盼著假期快點到來,不如嘗試著在工作中尋找樂趣。而如何做到快樂工作,對 于初入職場的學生而言,最好的辦法是積極地融入到職場環境中,同時堅持學習的態度,盡快讓工作上手并順利起來。
[記者手記]
懂得休閑,是一種進步
“要錢更要閑”――“90后”的這個就業觀,讓記者這些職場前輩抱怨過,因為這些“小朋友”不再像曾經年輕的自己,主動加班,任勞任怨。可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對他們有一點點羨慕,甚至嫉妒,“生活,本來就該如此。 ”
之所以發生這一改變,主要原因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作為獨生子女的“90后”,擁有較好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家庭物質條件,衣食無憂自然會產生休閑的需求,這符合馬斯洛人的需求“五層次理論”。
記者考證了一下“休閑”兩字。“休”在《康熙字典》和《辭海》中被解釋為“吉慶、歡樂”的意思,“人倚木而休”,精神得以休整,身體得到頤養,人與自然 渾為一體,賦予生命以真、善、美。在馬克思眼中:“休閑”一是指“用于娛樂和休息的余暇時間”;二是指“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時間”。
因此,休閑促使人對生活(生命)進行思索,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成熟,其價值不在于提供物質財富或實用工具與技術,而是為人類構建意義的世界和守護精神的家園。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一書中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休閑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
曾經的我們,所有的時間都在忙碌,沒有時間感受身邊的美好,沒有時間分享生活的感悟,更沒有時間仰望天空、異想天開。我們追逐生活,也被生活放逐。因 此,“90后”向工作要閑是一種進步。但如何“休”質量,“閑”出格調,社會又該給人們提供怎樣的休閑環境,是下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