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家長焦慮;孩子成績不好,家長也焦慮;孩子老犯錯,家長也焦慮。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不少父母會有一種日益焦慮的感覺,嚴重者可以影響到親子關系。如何破解父母的焦慮?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給家長們支招:爸媽緩解焦慮,最好的辦法是看見和回應孩子。
何謂“看見”積極的眼光理解和愛
武志紅說,首先,你看見孩子的東西,他們自己沒有看得很清楚,因為被看見孩子相當于被確認了。“我們不知道自己長得什么樣子,如果我們的父母用一種積極的眼光看我們,在父母的鏡子里面我們是很美的,你會由衷覺得自己很不錯。”
武志紅認為,作為父母是可以看見孩子們自己不能看到的事情。“我在小學五年級考完初中考(微博)試以后,我不知道自己考得怎么樣,我擔心考不上初中,我就提前回到小學四年級,如果考不上就復讀,我已經在五年級讀了兩年書,我突然就認為如果我考不上,還有誰考得上?這件事是我自發的,結果考上了全鄉第一名。”武志紅表示,作為孩子來講,孩子經常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準確的自我定義,讓孩子做評分和自我評估,是非常不準確的,所以需要父母評估。父母對孩子的懂得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而談到第二種“看見”的情形,則是“理解”。武志紅分享了一個他聽來的真實故事,在英國,一個四五歲的男孩把幼兒園凡是可以毀壞的東西都去毀壞,這個孩子在心理師面前把兒童室里面所有的東西打翻,能弄碎的都弄碎,把紙巾放在電風扇里面,又把紙巾的粉末塞到電風扇里面。心理老師也不知道這個孩子怎么了,有一次他看到這個孩子又一次把碎末往電風扇放的時候,他有了一個理解,這個是專業人士才會看到的,電風扇像是媽媽的乳房,這個孩子的媽媽是抑郁癥,往往給孩子冷的感覺,心理醫生說是否當你想靠近時媽媽總是冰冷的,這種感覺像是將你粉碎?男孩點了點頭。“理解和看見可以看到這個效果,然后孩子會安靜下來,因為他得到了愛,愛就是看見和回應。”
何謂回應 關鍵是“控制情緒的流動”
武志紅講了一件事情:一位媽媽,有一天帶兒子路過高鐵,每次孩子對媽媽說看到高鐵了,媽媽總是平淡地應對一聲,表示自己也有看見;但是那一天,這位媽媽感覺自己跟往常的應答不太同,她回應兒子說,媽媽看見了高鐵,媽媽也很興奮。小男孩目不轉睛地看著媽媽,對媽媽說“媽媽,我好愛你”。“其實,回應就是回應他的情緒和感受,媽媽回應了以后,他就會說‘媽媽,我好愛你’。”武志紅稱,75分以下的心理醫生會問你的感受是什么?75分以上的心理醫生會直接問你有什么感受?
而武志紅也舉了一個絕對的反例。那是一個皇帝的實驗,他找幾十個嬰兒,把他們放在一起,給他們所有必要的物質照料,但是不給所有情感的安撫和情感上的回應,結果幾十個孩子無一例外死亡,全世界有嬰兒猝死癥,他們會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他們是太孤單了,就不想活下去了。“準確地說,我要從你的眼睛里看見我的存在,當你的眼睛目不轉睛看著我的時候充滿歡喜,我就覺得好的。”
在武志紅看來,許多家長們分享的所謂親子間的不愉快,事實上都源自于回應上的方式疏失。“回應的關鍵是‘控制情緒的流動’”,既不能隨意掐斷情緒,也不應該傳遞糟糕的情緒。任意其一,都會給孩子不好的回應。
焦點問答
1問:一個家庭里有男、有女,有爸爸媽媽和孩子,如果一個男士不能盡到父親的責任,作為母親怎么讓孩子既能得到媽媽的愛也有男性的特質?
武志紅:如果父親不在,甚至起不到父親的功能,媽媽重要的功能是讓孩子得到親密的滿足。以后父親需要執行另外的功能,把孩子從媽媽親密的關系中帶出來,如果缺了一個爸爸的作用,媽媽要推孩子出去,但是媽媽的本能是親密,爸爸就是提供一個規則。
2問:我有一個女兒,她不是很喜歡讀書,在這個過程里面,怎么引導她是最好的方法?平常不管她就不行,但是她根本坐不住,我覺得管她很累。
武志紅:我感覺你對孩子比較嚴厲,如果孩子不按你說的做,你會憤怒。你和孩子在學習上面要建立一些關系,你要傳遞學習很重要的信息,但是你也傳遞了憤怒的情緒,她主要是體會到情緒的東西,比信息本身和事實本身更重要,假如這個情緒有強烈的推動性和威脅,孩子不得不聽你,但是有機會她會背離你。我從小成績非常好,農村父母對我這樣的孩子有很大的期待,這樣我們的學習就不是學習了,就是家里出人頭地的期望。我考了14名、33名,但是媽媽沒有傳遞憤怒,原來我考這樣子她也可以接受。首先要注意你要跟孩子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我媽媽不去控制我們,管理我們,孩子可以跟知識建立關系,這樣學習就會變得很容易。
3問:培訓老師說每個人都是從痛苦中走出來的,孩子曾經接受過的觀點是行行都可以出狀元,為什么要學習,所以他有逆反心理?
武志紅:這種時候我們要理解他的逆反,他說過“學習很痛苦”,那么你就可以問問他痛苦的感覺從哪里來?我們會有一個自由聯想,這個痛苦會讓你想到什么?我建議讓孩子的爸爸做這件事情,我們做家長的太焦慮了,太想他在學習上成績好,我們鋪設他,這種鋪設會讓人痛苦,我會這樣猜測,當然也有可能我的猜測是錯誤的。
4問:當我兩個孩子遇到同一個問題發生爭吵時,我先回應誰更好?我回應弟弟了,我覺得對不起大兒子,回應大兒子就覺得對小兒子不公平。
武志紅:你做不了一個完美的媽媽。在這樣的三角關系里面,往這邊走的時候,那邊就會有受傷感,我們所謂的回應和看見只是制止,你看見受傷感就可以了。人成長中活得好的感覺很重要,我們要處理、理解、看見,幫助孩子們看見他們自己沒有看清楚的東西。
5問:我女兒讀初二,她現在喜歡看一些青春文學,我想問一下,我應不應該制止她看這方面的書?她其他的書都不看。
武志紅:你說話的時候我就感覺腦袋開始疼了,首先這樣是一種控制,她在初二青春期,有愛情的憧憬,這樣很正常。人生如果能夠重復,我很想當年不要活得那么傻。因為我們初中、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沒有早戀是我比較遺憾的事情。每個人要信任他的感覺,他的感覺都會告訴他你是誰,經常不知道這種感覺是否有道理,回頭一看,原來所有的感覺在一條線上串起來,不要強烈判斷孩子的感覺。
6問:我是比較焦慮的媽媽,現在孩子也是在小升初的階段,孩子的成績不能說差,只能說是中上,達到尖子生差一點,我們對孩子要求比較高,他達不到我的目標,會比較嚴格責備,孩子也會反抗,現在他也是在青春期的早期,我對他的愛,他看不見,我是否要撤回來,接受這個情況?
武志紅:我覺得中國的教育體系把大部分的孩子否定了,你說孩子中上,不是尖子生,在你與孩子斗爭的過程中,你給他傳遞信息,你的價值感不夠,這個也是你的焦慮,這種焦慮的含義是,只有有才華、優秀的才有價值。現在的中學生沒有體育課了,整天只知道學習,我們存在一種很深刻的邏輯,有才華、能力才對。其實難道沒有別的活法嗎?他是中上,但是他很享受,你非得要把他往尖子生推,他有可能成為喬布斯,也有可能成為不了。
梁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