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建議足球進校園引爆話題
剛剛落幕的亞洲杯中,國足的表現出人意料,盡管最終止步于八強,但比起過往兩屆的成績,已經讓國足及球迷們都收獲了不少信心。
在昨日佛山市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第四組教科文衛組刮起了足球旋風?,F場委員們對于“三大球進校園”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整整兩小時的討論有將近40分鐘在討論足球。
有委員現場提出,希望佛山積極推進“三大球進校園”,并組織中小學校開展足球聯賽,舉辦青少年足球聯賽。
提議:
足球進校園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昨日下午,在教科文衛組分組討論中,市政協委員譚根林提到了時下最熱點的足球,引爆了話題。
作為佛山一中校長,譚根林表示,近年來每一年的學生體質測試都讓學校感到為難。“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卻沒提高。每一年體測成績都令學校‘戰戰兢兢’,每一年都有學生在測試中猝死。”
譚根林說,學校為了加強學生身體素質,通常組織長跑,然而學生并不“埋單”,但鍛煉身體,可以“另辟捷徑”。他發現,學生跑長跑最多堅持十幾分鐘,但踢球能踢一兩個小時,因此,譚根林建議體育三大球進校園,學生也會歡迎。
背景:
怕受傷成足球不“火”原因
提起佛山足球,不少老球迷會忍不住遙想當年的盛況。1994年,佛山市第一個職業足球俱樂部佛斯弟足球俱樂部正式成立,這也是中國甲B聯賽始創球隊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佛山新廣場還作為第一屆女足世界杯比賽球場之一。
譚根林認為,目前佛山的青少年足球氛圍不濃。盡管學生們打籃球較多,但踢足球依然不常見。“以佛山一中為例,佛山一中的場地相對較好,學生打籃球的比較多,也有一個標準足球場,但是踢足球的人很少。”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譚根林認為,一方面外界普遍認為踢足球比打籃球更加容易受傷。“我們學校曾經有一個學生因踢球受傷在醫院躺了幾個月。”正因為如此,足球目前在佛山校園內并不“流行”。另一個原因來自于家長的壓力,“家長不愿意學生參加,因此學校也不愿意組織足球比賽。”
建議:
舉辦中小學青少年足球聯賽
譚根林希望市教育局及市體育局組織開展佛山中小學足球聯賽。“比如禪城區青少年足球聯賽、南海區青少年足球聯賽,或者以佛山市的8所高中牽頭舉辦青少年足球聯賽。組織這樣的活動,學生的體質會更好。”
據佛山市南海區足球協會黃家全介紹,目前佛山市主打的是一年一度的佛山市中小學足球錦標賽。據記者了解,去年佛山市足球協會首度在佛山試水了為期3周的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
回應:
足球進校園正逐步推進
同在第四組的市政協委員、市教育局副局長嚴冰現場回復表示,“今年教育局將與體育局合作推出改革,學生要在3年里掌握起碼兩項體育技能,不能重復,中考的必修項目必須通過,穩步提升學生的健康體質。
同時,嚴冰還表示,去年省長杯在佛山啟動,表明佛山將會推進足球進校園。
踢足球 我們曾很強的
佛斯弟曾帶來佛山足球“巔峰”
1988年,佛山市30個企業聯盟集資500萬元,組成了佛山市發展足球基金會和佛山足球隊。當時的佛山市政府支持足球改革,經濟上給政策,在生活上關心運動員和教練員,甚至允許隨隊家屬落戶佛山。這是繼“白云模式”、“萬寶模式”之后中國足球職業化進程出現的新模式。1989年,佛山足球隊首次參加全國乙級聯賽,就在第一任主教練王杭勤帶隊下奪得桂冠,躋身翌年全國甲級(B組) 行列。成為職業足球俱樂部后,佛山佛斯弟更成為甲B聯賽中的一支勁旅。直到1997年年底,佛山佛斯弟轉賣。
與此同時,佛斯弟在佛山掀起了一股足球之風。上世紀九十年代佛山足球之風鼎盛,即使在偏遠的農村里,他們的足球熱情也絲毫不亞于城市人。據老球迷麥先生介紹,當時南海、順德、三水等地方都有許多農村,農村內曬稻谷的平地被稱為“地塘”,一個個“地塘”就是農村足球小子踢球的地方。
足球在佛山有著深厚的民間群眾基礎。盡管隨著佛山佛斯弟的轉賣,18年來佛山沒有自己的職業足球隊,但近年來,佛山少年足球的發展令人矚目,比如去年5月,南海青少年足球隊11歲的足球健將楊嘉健在英超豪門切爾西青少年訓練營選拔賽中脫穎而出,前往英國切爾西俱樂部集訓一周。
交通問題成“吐槽營”
交通堵 成因我說有千百種
佛山如何治堵?政協委員紛紛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據市政協委員黃衍雄觀察,季華路一上隧道就堵,佛山大道每天都堵,這樣的交通狀況很糟糕。“相關部門在決策前是否應該要協商?”也有政協委員反映,交通擁堵與電動車越來越多頗有關系。政協委員楊河源也提出疑問,為何禁摩限電后交通問題依然突出?“我們不能通過限制末端限制老百姓來治理交通擁堵,而應該限制公權力,若從路網建設方面著手,興許有改善。”
市政協委員羅斌華則認為,需要新辦法治理堵局。“我不提倡通過限牌來治堵,希望能有更新的政策治理交通擁堵。”羅斌華認為,或許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探索計算出佛山到底能夠容納多少輛車,以此為標準來制定相關政策,以緩解交通擁堵。
季華路提速 如此走心為何沒共鳴
在禪城組分組討論上,市政協委員朱延通首個發言便“炮轟”:“佛山這幾年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很快,但管理體制始終沒突破。”他舉例說,目前佛山五區各有自己的公交公司,如果體制不創新,公共交通就跟城市一體化發展完全脫節。
朱延通話鋒一轉,又提到季華路快速化改造的問題。“季華路快速化改造后,禪城去南莊、高明確實效率很高,但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南海大道、桂瀾路等路口就很堵。”朱延通認為,實際上季華路快速化只改了一半,“這個必須在市層面進行統籌,南海段也要快速化,否則老百姓就會覺得改得很失敗。”
這一話題立即引發在場諸多委員共鳴。市政協委員梁順超接話說:“季華路時速能不能提到80公里(每小時)?”對于這個問題,委員周惠娜最有發言權,她在去年政協委員搶麥時便提出將季華路限速提至80公里每小時,“當時交通局長還當場回復說季華路一定會提速,但現在一年了也沒啥動靜。”
朱延通倒是想了個變通之策:“其實說限速60公里,但如果開到80公里也不罰款不扣分,這樣就行了嘛!”這一提法得到現場不少委員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