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與“指”要爭寵
當你有話要說時,是動動手指發一條短信,還是將思緒傾吐在紙張之上呢?
今日早上,漳州市教育局將在詔安開展課題研究現場會,屆時倡議全市中小學校推廣校園書信文化。
導報記者了解到,校園書信文化這一想法,是由漳州三中政教處主任楊毅提出的,漳州市教育局對此表示肯定。
今年年初,校園書信文化在五所試點中小學校試行,并得到不錯的反響,市教育局決定,將在全市中小學校推廣。
漳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林琦表示,書信曾經承載著一代人的真情實感,字里行間流露著親切和溫暖,就如《曾國藩家書》影響了幾代人,“雖然現在手機很普及,卻怎么都取代不了書信這種與他人交流的傳統形式”。
林琦認為,短信等通訊方式是快節奏生活的產物,越來越多的人將傳統書信淡忘,“在校園中推廣書信文化,校長給老師寫信,老師給學生寫信,或者學生給家長寫信等,都是一種灌輸愛的過程,對學生的教育、成長有一定的幫助”。
新聞縱深
看法:“紙”與“指”,各有所愛
“紙”與“指”誰更受寵愛?
短信文化 “鳩占鵲巢”,成為校園新寵。一位戴著方框眼鏡的初中生表示,短信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同學們通過短信互通信息,隨時隨地地分享彼此心情。
“現在最開心的就是聽到短信聲響,點開一看,就知道是誰在惦記我啊,誰找我有事啊。”一位高中生如此回答,動一動手指,就能將要表達的意思發給對方,何須寫信呢?
在“指間”一度奪寵的角色中,一位羅姓漳州一中的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就是因為短信所謂的優點,成了它的致命傷。
她每天收到的20%短信是垃圾短信,50%的用于閑聊,“短信的字數有限,再加上方便快捷,導致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都沒有用心。隨時隨地表達的東西沒經過沉淀,又怎么可能用心交流呢?”
漳州三中政教處主任楊毅力推 “紙”,她說,在“紙間”交流中,學生不再感覺老師居高臨下,家長和孩子之間更容易溝通。這也是她的初衷。
楊毅說,信件內有溫暖,有驚喜。在節日的時候,學生寫信寄回家,給家人驚喜;在班會的時候,老師將自己寫的信讀給學生聽,將叮囑、關愛全都融入信中。
故事:放在抽屜里的愛
漳州三中分校初一(1)班班主任趙陳丹向導報記者講述了關于書信的故事。
11月中旬,期中考結束了。
根據以往的經驗,有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怕被家長責罵,趙陳丹認為這樣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很大。
“因此,我想到了用寫信的方式,讓學生和家長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趙陳丹給學生布置了份特殊的作業——— 給家長寫一封信,要求其保密;同樣地,趙陳丹也給家長布置了作業。
家長會如期舉行。每位家長很意外地發現了抽屜里的兩封信中,一封是孩子寫的。“當時,有一位家長站起來,把他手里的信拿給我,讓我讀給所有家長聽”。
不少家長聽到這封信的內容時,眼眶都濕了。“信的內容很平實,都是生活的瑣事,但是每一句都是女兒對父親的關愛。當時好幾次我都有點hold不住了呢。”趙陳丹笑稱。
家長會第二天,學生們也意外讀到了家長的信,下課后還在回味信里的內容,“他們臉上的滿足我都看在眼里。有一點我根本沒想到,就是所有的家長都做了這份作業,我當時還很忐忑呢”。(記者 張韓豐 見習記者 張偉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