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三本導覽手冊,讓參觀不再“走馬觀花”
經過多次集中討論,小組成員決定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認知特點和參觀需求設計不同的延伸內容,面向大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和高中學生編寫三本高校博物館導覽手冊。從學科教育、“四史”教育等不同角度挖掘高校博物館館藏背后的教育資源,讓參觀博物館不再“走馬觀花”,而是帶著問題和思考,豐富參觀體驗、增進參觀意義。
編寫高校博物館資源導覽手冊需要針對不同人群甄選適合參觀的博物館,設計不同的參觀導覽,挖掘多角度的教育資源,采用適宜的話語風格。從學段如何劃分,到題目如何設置;從目錄如何編排,到“四史”故事如何講述……九萬多字的導覽手冊背后是小組成員們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查資料、改內容、再討論。看到精心編寫的三本《滬上高校博物館資源導覽》手冊裝訂成冊,小組成員們的喜悅溢于言表。
最終設計成稿的導覽手冊分為義務教育版、高中版和大眾版三個分冊。義務教育版以知識拓展、價值觀塑造為主要目標,結合館藏特色設計探索任務,融合知識性與趣味性;高中版主要對接新課標、接軌高考,體現學科核心素養,以“一館多學科”的設計思路為每個博物館設計了相應的研學內容;大眾版則主要提供各高校博物館的參觀信息和特色館藏。
“孟憲承書院培養的是高等師范生,畢業后主要執教高中,我們也希望這件事能和他們的專業方向有所結合。” 孟憲承書院團委書記成一川是項目指導老師,在他的建議下,學生們在高中版導覽手冊上花費了最多的精力。他們將高校博物館的內容和17版部編教材結合,衍生出了許多與教材結合的知識點,附在博物館介紹之后,以“課后題”的形式呈現。
如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又名陳望道舊居),有兩大主題陳設,一樓是展示《共產黨宣言》的誕生、中譯及其影響,二樓是介紹《共產黨宣言》首個中譯本譯者陳望道的生平、學術及藏書。這一條目下,同學們就結合課本出了與《共產黨宣言》內容相關的政治題目。
“作為師范生,我們不僅要學習如何上好課,也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小組成員周思宇表示,編寫三本導覽手冊正是這樣一種創新式的探索。
隨著上海地區的疫情轉為可控,項目組成員也開始從“線上”走入“線下”,實地探索高校博物館,希望通過實踐,深化導覽內容,開發線上導覽,尋找博物館資源共享新方向,助力高校博物館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好的教育從來不局限于課堂和課本,好的教師應該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積極挖掘高校博物館育人資源的背后,是同學們對新時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思考。”孟憲承見證了這批學生從“想法”到“實踐”再到“成果”的付出和蛻變。“用專業所長探究一個細小的社會資源,用師范素養提供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社會實踐的魅力,更是未來教師的思考與擔當。”(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