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捐款捐物背后有很多“隱藏”的工作
“我發自內心地覺得這是我做得非常正確、滿意的一件事情。”看到同學們在他捐建的博物館里讀書、喝咖啡,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大學1979級校友陳東升開心地說。
在其捐贈的萬林藝術博物館門前,擺放著一塊刻有“始”字的石頭,原本就在陳東升讀書時爬過的珞珈山上。在與時任武大校長李曉紅交流捐建博物館的想法時,陳東升隨口提到了這件事。
但是讓陳東升感到意外的是,李曉紅直接起身,說:“好啊,我們去找!”
于是,兩個50多歲的男人頂著夏天的烈日,大汗淋漓地往山上走,經過辛苦找尋,終于發現了石頭的所在地。陳東升回憶說:“在看到石頭的那一瞬間,我就下定決心,下來之后一定要進行捐贈。”
這是武漢大學第一筆過億元的捐贈,在每一筆大額捐贈過程中,除了處于中心的校長和企業家,一個層次分明的團隊在為此工作著。
應惟偉形容這種工作方式“像踢足球一樣”:基金會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調研、推薦潛在的捐贈人,初步接觸;應惟偉本人作為“在中場跑”的領導爭取與潛在的捐贈人“吃個飯見個面,初步談一談”;如果意愿基本達成,學校主要領導就必須出馬。
而校友的這一筆筆捐款,其受捐方式以限定性捐贈和非限定性捐贈兩部分組成,限定性捐贈即根據校友的意愿,指定所捐款項的用途;非限定性捐贈是捐款者不限定用途,國內高校多會將此類基金用在項目活動的內容,制定報告書告知捐款人。
國內某重點高校校友會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內高校校友基金管理辦法基本大同小異。
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管理辦法為例,該校明確接受捐贈的內容包括:捐建建筑物;捐資資助專項事業發展;捐資設立校友基金以及獎學金、獎教金;捐贈圖書資料和各類物資;捐獻、捐建紀念性、標志性實物;對本校教育事業發展有益的其他捐贈物品。
另外,國內大多數高校管理辦法中均寫明,學校會定期向捐贈人通報受贈財物的使用、管理情況,按照捐贈人意愿和基金用途嚴格管理和使用。有的高校還明確規定,捐贈人有權對捐贈的資金使用進行監督。
然而,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認為:“國內高校獲得的社會捐款不斷增加,但我國高校在捐款使用上還未普遍建立令人信服的規章制度。國內多所重點委員會委員多由學校領導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員擔任,由于缺乏專業基金管理人才,少有高校進行儲蓄外的保本投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