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特地請來馮國棟教授,帶我們一起認識下各種不同的古書裝幀方式。
壹 卷軸裝
卷軸裝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一種裝訂紙質材料的方式。卷軸主要由卷、軸、褾、帶、簽五個部分組成。將印頁按規格裱接后,把卷子兩端粘接于圓木或其他棒材軸上,卷成束,便完成了卷軸裝。
貳 龍鱗裝
龍鱗裝是介于卷軸和冊葉之間的書籍裝幀。相比于卷軸裝,龍鱗裝的設計更方便翻閱。
以一張比書葉略寬的長條紙作底,首葉單面書寫,全幅裱于底紙右端,其余書葉均雙面書寫,以每葉右邊無字空條處,逐葉向左鱗次相錯地粘裱在首葉末尾的底紙上。看去錯落相積,宛若龍鱗。珍藏時從首向尾卷起,外表仍是卷軸的形式,打開翻閱時,除首葉全裱于底紙上不能翻動外,其余均能跟閱覽現代書籍一樣,逐葉翻轉。
叁 梵夾裝
梵夾裝本為印度、南亞的裝幀方式。印度、南亞人將經文寫刻于貝多羅樹葉上,貝多羅樹葉經過煮和刮,每片樹葉上可以出兩條書頁,經過工藝晾干后便可以使用工具在其上刻字。之后采用某種工具沾上顏色,在葉片上來回擦拭,刻畫過的地方就會顯出字的痕跡。將此類書頁摞好,在首尾各配上一塊與處理后的貝多羅樹葉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在夾板的中段打兩個圓洞,繩索穿入,結扣即可。
肆 經折裝
經折裝又稱為“折子裝”、“折裝”,它是將長卷反復折疊,成為折子。它由卷軸裝演化發展而成,相較于卷軸裝書籍更加便于閱讀。宋代以來,因佛家經典多用此式,故稱經折裝。
伍 蝴蝶裝
蝴蝶裝盛行于宋元時期,是印本書籍的早期裝幀形式之一。因其版心在內,翻閱時左右書葉如同蝶翅般展開而得名。蝴蝶裝不用線釘,而是采用糨糊粘其背部,外面加之堅硬護面。與線裝版心向上不同,蝴蝶裝的版心向里。
陸 包背裝
將印頁對折,版心向外,用紙捻在書腦部分裝訂成冊,并以書皮包裹書背。元明時書籍裝幀多用此式。
錢基博《版本通義》:明則盛行包背裝,始由糊粘而改線裝,版心向外,而以線緝單口,用厚紙或綾絹等包之,以滅針線之跡,如今之和裝然。世所傳之《永樂大典》殘本及清纂《四庫全書》,咸用黃綾包裱者是也。
柒 線裝
線裝是明中葉以后中國古書最常見的裝幀形式。它和包背裝的折頁方式一樣,書背外露,釘眼穿線,裝訂成冊,即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