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焦作市某幼兒園一名老師在微信群里統計家長學歷。看似一件小事,卻引發家長議論紛紛。
家長們不解,孩子上學為啥要報家長的學歷?咨詢老師,老師也沒有給個說法,這會不會是另一種“拼爹拼媽”游戲?估計這位老師也不明白在微信群里要家長報一下自己的學歷會引發家長那么大的反感。但換位思考一下,家長的學歷是個人隱私,隨便讓家長在群里報上來,的確不妥。
除了缺乏對家長隱私權的尊重外,這位老師也暴露出了一些老師都會犯的小錯誤。那就是忽略了家長對教育話題的敏感度。眾所周知,大家對教育公平問題十分敏感。尤其是,近年來,個別學校招生和育人中搞起了“拼爹游戲”,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師在獲取家長這方面資料時,就要更謹慎,要注意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方法。試想,如果這位老師能夠以當面交流或者一對一私聊的方式來獲取這一信息,一些家長可能不至于感到受到如此冒犯。
該幼兒園的負責人表示,“統計家長學歷,主要想了解幼兒的家庭文化背景,想在開展幼兒教育時,依據家長的學歷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這個理由并沒問題。老師了解每個家長的具體情況,才能更好采取相對應的教育方式。獲取家長的受教育信息也更容易讓家長參與到教學中來。比如,很多學校,都會讓不同職業和學歷的家長來給學生上課,這對于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是很有幫助的。
把好事情辦壞了,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對這位老師在微信群里統計家長學歷比較合適的“定性”。幼兒園想通過此方式因材施教,但的確需要顧及家長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事情看似是個案,反映出的卻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那就是教師實施家校共育,引導家庭教育上的不專業。比如,在具體操作家校共育時,為什么不拿出“指導意見”等相關的規定來向家長說明自己行為的正當和必要性呢?為什么不和家長說明具體原因后再收集信息呢?在實施家校共育時,家長委員會等家長的組織為什么沒有發揮作用呢?
教育的方方面面無小事,每個教育主張都有大學問,期待一些老師能夠從此事中有所想,有所思,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