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4位國際高中學生從學科學習到個人習慣培養(yǎng)等方面分享了有關國際高中學習的經驗之談。那么,學生從思維方式、實踐能力、團隊協(xié)作等綜合素質方面,又獲得了怎樣的提升呢?
今天,來自某國際學校IB高一(3)班的王鶴影Ophelia同學用親身經歷跟大家分享入學以來的國際高中學習心得。
用英語再也不必大腦“翻譯”了
在這里的幾個月,我深切感受到作為一所優(yōu)質國際高中,這里的學術水準是毋庸置疑的。全英文授課、發(fā)言、答題——這造就了全英文的教學環(huán)境,也很好地促進了英文思維模式的養(yǎng)成。相比之前在大腦里所做的生硬的“翻譯”工作,現在我對外語的使用變得極其流暢且自然。對于一些與國內重合學科如數理化等科目,這里的教學更偏向于實用性和知識的廣度,積極鼓勵我們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去探索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校還開設了一些相對獨特的課程:經濟的學習讓我們原本一團混沌的大腦逐漸對社會的金融狀況和經濟學理論有了清晰而明朗的輪廓,雖較淺顯,但思考此類問題的能力已在短短幾個月中養(yǎng)成了。而對于C.T(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維)和TOK(TheoryofKnowledge,知識論)一類的課程,向我們傳導了哲學和邏輯學的概念,鼓勵我們運用辯證思維,理智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得到了更為全面的開發(fā)和利用。
很多人誤以為,國際高中對學術成績要求不高。事實上同國內學生一樣,我們都需要通過刻苦學習,才能達到學校的高標準和高要求。想在學術方面取得好的結果,無法有任何松懈和懶惰的。
學習方式與大學模式無縫銜接
就學習而言,讓我深有感觸的一點是這里對“無縫銜接”理念的實踐。僅僅作業(yè)這一項,我們就感到和國內教育的大相徑庭:我們學會用英文寫學術論文,學會以郵件甚至視頻、海報的形式上交作業(yè),學會用PPT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學會了在公眾面前演講。我們見識到了小組合作項目,體驗了選修制,感受了極為嚴厲的考試制度。
這點點滴滴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最習以為常的一部分,不知不覺縮短了我們和大學之間的距離,讓我們提前3年開始適應那些陌生且不同的學習方式。對未來的我們來說,大學的開始僅僅意味著換了一個地點,所有本質上的東西其實仍與高中完全符合。我們得以花更多地時間投入到學術課程中,而不是為了郵件的格式、論文的用語、演講的措辭等問題焦頭爛額。
活動的收獲無法用分數衡量
一個優(yōu)秀的“Teamplayer”會樹立起更踏實可靠、合群高效、組織和協(xié)調能力出眾的形象,從而贏得更多的好感和機會。在“考試至上”的大背景下,學校很容易忽略這方面的能力,這就造成了學生只會自己默默努力,不愿表達自己的觀點,難以采納他人觀點的個性。
這里所倡導的西式教育,則是對于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推崇,無論是一起演講、寫論文、拍視頻、研究課題,還是參加比賽,都讓我們體會到齊心協(xié)力奮斗的樂趣和共同收獲成功的幸福。我們學會如何通過取長補短來節(jié)省時間,學會如何根據每個人的能力進行合理分工,也學會如何利用有效的協(xié)商來化解矛盾……
團隊協(xié)作,讓我們更了解身邊同學的特長和能力,在競爭之余誕生一種更健康、更積極的友誼。同時,我們也得以更了解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優(yōu)于他人的天賦和劣于他人的短板,從而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潛能,改善自己的不足。這些豐富精彩的活動,并不是像常人所想的那樣是在浪費時間或是做與學術無關的玩樂,很多活動對各方各面的要求都極為苛刻,需要我們?yōu)橹冻鲈S許多多的心血和汗水,但所得的收獲也是無法以分數來衡量的。
成為一個熠熠生輝的人
雖然高中3年才剛剛開始,但我已初步看到學校對于我們的期望:希望我們在學習生涯中永不喪失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努力成為一個勇于嘗試、敢于冒險、大膽無畏而又冷靜嚴謹的人;它摒棄沉默寡言和維諾退縮,鼓勵我們一次次彼此智慧的火花在熱烈交融和碰撞中,鍛煉我們敏銳的頭腦,激起我們雄辯的激情;它推崇我們成為既會學又會玩、既有優(yōu)異成績又有組織能力與協(xié)調能力的人;它讓我們具備社會參與感和公益責任感,學會關心所處的社會和這個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
3年的學習,不如說是對情、智兩個重要方面齊頭并進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我慶幸來到這里,并將努力追求成為合格的國際高中學生,也成為一個更熠熠生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