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泉州師院,校園依山傍水,榕樹掩映成林,刺桐花、紫荊花和三角梅爭奇斗艷,清新的空氣吸引著成群的白鷺在山頂公園樹林里的棲息、翻飛,鳥語嘰喳,紅磚樓宇鱗次櫛比,校園內閩南文化活動多彩多姿,整個學校自然美、生態美與內在美渾然一體”。在今年由東南網和福建日報經濟文教部聯合舉辦的“最美高校點贊”活動中,泉州師范學院入圍十強。泉州師范學院校長李清彪認為,正是憑著富有閩南鮮明特色的建筑和校園文化,泉州師院躋身最美校園十強榜。
泉州師院
打造閩南特色的校園文化
在本屆亞藝節開幕式上,由福建“2011計劃”南音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策劃、泉州師范學院組織實施,泉州師范學院泉州南音學院、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聯合演出的、富有泉州特色的南音新作《鳳求凰》以其華麗的唱腔和凄美的愛情故事轟動了全場。該作品參加了第六屆福建省藝術節音樂舞蹈雜技曲藝類優秀劇(節)目展演,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第一名,這也是本屆藝術節中唯一一部由高校創作有劇情的創新力作,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以閩南文化聞名于世。作為根植于泉州這片熱土上的一所本科院校,泉州師范學院長期致力于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記者了解到,泉州師院學院建設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臺盟中央閩南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等一批中央和省級社科研究基地。濃烈的家國情懷、愛拼敢贏的開拓精神、重義求利的雙重性格是閩南文化內在特征,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結合閩南地域文化特色,積極把閩南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
2015年泉州師院舉辦了閩南文化社科普及系列活動,包括閩南傳統文化進校園、閩南方言文化大賽、閩南文化學術講座、冬至“揉碎”DIY、首屆泉州高校閩南微影視大賽等,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師生在這些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閩南文化的熏陶,增強了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感。此外,學校廣播電臺也將開通閩南語頻道,每天播放閩南語歌曲、泉州南音等節目,營造濃厚的閩南文化氛圍。
近年來,泉州師范學院在閩南文化研究方面成果頗豐。在已有的學術積淀基礎上,學校經過跨學科組建團隊,形成六個比較穩定的學術研究團隊。團隊成員在CSSCI刊物上發表閩南文化研究論文100多篇,出版相關著作(含)教材達50多部,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0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0余項,有力地促進了閩南文化的學術研究和社會影響。
泉州南音學院2010級音樂學(南音方向)專業學子畢業匯演。
“教風帶學風” 推進學校學風建設
“學習氛圍對于一個高校來說至關重要,而加強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泉州師院通過以“教風帶學風”,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精準助推學風建設,努力推進教風學風的根本好轉。
泉州師院在新生中開展學科專業入門知識競賽,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扎實推進學風建設,努力營造主動學習、相互學習、競爭學習的良好氛圍。目前,到圖書館看書學習的人數與日俱增,有限的座位天天座無虛席,參加晚自修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習風氣蔚然成風。學校經常性的舉辦體現學科專業特點的各種學術報告會、專題講座、專業技能競賽等活動,構筑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緊密結合的學術講壇,如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的人文講堂,陳守仁工商信息學院的紅色CEO講堂,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學校還利用華僑、企業和校友資源,設立12項獎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激勵學生成長成材;學校精心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活動,設立“淺水灣大學生創業園”等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此外,學校還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選任業務精通、素質良好的專任教師作為學生的導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健康,能力素質、個性化發展、專業思想和就業生涯進行有效引導。
良好的學風帶來了豐碩的教學成果,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近三年來,學校共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62項。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電子商務三創賽、大學生英語競賽、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等各級各類學科賽事中每年獲得省級以上獎項100多項。師范類專業在教師招考中成績喜人,教科學院2014屆畢業生中有245人參加教師招考,172人被錄用,錄用率70.2%,2015屆畢業生241人參加招考,185人被錄用,錄用率高達76.7%。近五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7%以上,用人單位的滿意度達96%以上。
學生記者要講好泉州師院的故事
校長經常微服私訪,這在泉州師院可謂是人盡皆知。作為校長,李清彪一向樂于與學生交流互動,因為這十分有利于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真切感受他們的想法,間接反映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的成效。到校工作兩年多,李清彪經常利用到食堂用餐、晚上時間,走訪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教室、實驗室、宿舍、食堂等場所,足跡遍及校園的各個角落,詳細了解學生對學校辦學、生活條件、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意見和建議,聽取學生的真實感受和想法。此外,他還利用校長信箱回應學生的疑義,或者轉交職能部門辦理并答復;利用短信等渠道,回應個別學生的呼聲,與學生互動。
“校通社的學生記者我有過多次接觸,印象很深刻。大學生記者要充分認識這份責任,勇于擔當。”李清彪說,東南網校通社的學生記者團隊在泉州師院是一個比較活躍的學生團體,而且在校內外的影響較大。他認為,大學生記者要充分借助這個媒體平臺,深入挖掘校園里的新鮮人新鮮事。學生記者要強化政治意識,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做校園真善美的守望者;要加強業務學習,把編輯記者的業務學深學透。希望每一名大學生記者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對內匯聚起學校發展的正能量,對外努力講好泉州師院的故事,傳播好泉州師院的聲音。
未來辦學將繼續凸顯閩南特色
“學校發展目標是建設開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型地方大學,力爭早日復名泉州大學;再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奮斗,躋身國內一流新型地方大學行列。”談起對學校未來的期許,李清彪說,學校經過“升本”十五年來的建設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逐步提升,辦學層次實現重大突破,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接下來,學校將秉承“傳閩南特色文化、育創新創業人才”的理念,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進一步樹立特色立校戰略,建設更具閩南特色景觀的校園,注重閩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積極融入地方發展,依托泉州區位優勢,形成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發展路徑、人才培養規格和合作辦學模式,凸顯閩南特色、僑鄉特色。(記者 馮川葉 校通社記者蘇楊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