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司目標不清、文化畸形、戰略搖擺!”十幾人的飯桌上,一位男企業家大手一揮,像拿著把手術刀,戳向做東的女企業家,直擊其痛點。
女企業家一時百感交集,趴到飯桌上啜泣,后來竟起身跑到衛生間里嚎啕大哭。再出來買單時,朋友們都默默走光了。她為自己的失態深感愧疚。開飯之前,大家在她的公司為她開了私人董事會(下稱私董會),當時大家說話也挺直截了當,她挨了一頓猛批,也沒覺得下不來臺,以至于會議結束后,討論意猶未盡,遂將話題延伸到了飯局上。
這個故事最近被多位五五私董會的會員在飯桌上提起,包括女企業家自己。事后說起那次討論,她說自己非常感激大家的啟發式提問,之所以哭,是因為有那么一刻,創業的種種辛酸突然涌上心頭,而企業出現的諸多問題,根源就在自己身上。
通過提問題,幫助發起議題的企業家找到解決方案,是私董會的通用運作模式。事實上,各式各樣的私董會正在中國興起。
于忠蘭見證了那天晚上的故事,她是從北五環的公司趕到南五環赴飯局的?!芭苣敲蠢线h,不是為吃頓飯,就是想見這幫子人。”她和飯桌上的人,都因私董會彼此相識。一個月一次的小組討論、一次飯局、一次公開課,她都不會錯過,私董會已成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圈子。
在自己的小組,于忠蘭外號是“正能量”——她常常滿面春風,為大家化解壓力。聽到每個人面對的各種難題,她才知道,誰也不比誰好過到哪里去。這么一想,自然就把壓力看淡了。
她堅持開了4年私董會,慢慢地,她的傾訴對象從家人轉向了私董會里的同行,丈夫已不再是她的垃圾情緒回收站。讀過EMBA的她,對比過上商學院與參加私董會的效果,她的結論是,要幫助企業家解決現實難題,商學院不如私董會。商學院同學間多泛泛之交,無法像私董會里的小組成員觸及到內心最隱秘的部分。
私董會內部討論的問題足夠隱秘,比如:男企業家是不是應該和妻子離婚,娶紅顏知己?如何趕走不理解企業發展目標的二把手?決策失誤后,如何重建信心?提問越私密,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度越高。當然,參加私董會的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敢把私密性問題拋出來,而是一步步試探的結果。信任度逐漸提高后,小組成員之間黏性與依賴性就會增加,當大家都敢于說真話了,真問題就能解決了。
北京東方中科集成公司CEO、五五私董會鉆石組成員王戈2007年就加入了私董會,是國內參與私董會的第一批人。他說,五五私董會黏性很高,“大家能信任到把公司最真實的那個賬本跟小組成員公開”。他在私董會里一待近7年,對這種學習型社交圈子的性價比很認可,因為私董會每年的會費僅為商學院的十分之一左右,讀兩年商學院的費用,夠他在私董會里用10年,但學到的東西卻實用得多。
肖知興曾是商學院知名教授,如今是領教工坊私董會創始合伙人,他認為自己選擇了一條適應潮流的路徑。在他看來,私董會成員之間的信任度,是商學院、同鄉會、兄弟會等社交圈子難以做到的?!爸两駷橹?,私董會還沒發生一起因為商業機密泄露,或者人事任免糾紛而引起的訴訟。”
提高信任感降低了溝通成本。于忠蘭與本組成員已經交流了兩三年,彼此再熟悉不過了,不論是誰,只要提出問題,不需要過多解釋背景,大家就能知道來龍去脈,分析針對性很強。她把私董會當成自己的“智囊團”,圈子定制化特點突出。
信任源于機制,尤其是成員選拔機制。比如,參加五五私董會成員必須做到“三個相當”:企業規模相當、行業規模相當、年齡相當。這“三個相當”決定了小組成員面對的困擾大同小異,感興趣的問題也很接近,討論起來容易引起共鳴。
一般的討論流程是這樣的:教練將私董會里不同行業的15-20位企業家組織成一個小組,小組成員(包括教練)必須簽署保密協議。每次討論的議題,由每位成員提出,然后所有成員投票表決,被選中問題的提出者召集大家開私董會。開會時,所有人的手機上交,以此保證會議不被打擾。然后教練介紹規則,問題提出者按照特定格式闡述自己的困擾,拋出具體問題。
做太陽能電力設備出口的于忠蘭,今年發起的議題中兩次被投票選中,其中一個問題是:2013年澳大利亞市場的出口貿易,是進還是退?
和于忠蘭都在2011年加入五五私董會的王建,2002年創立了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企業營收5000萬元,他的目標是2016年過億。他向私董會的朋友們拋出一個問題:如何做3年規劃?
問題拋出后,教練引導小組成員通過提問來發言,而不是直接給結論,或者出謀劃策。如果說,商學院是學生帶著耳朵來上課,私董會則是小組成員帶著嘴巴來提問。通過回答小組成員的問題,議題發起人最終會一步步找到最佳方案。肖知興把這種提問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或“產婆術”?!懊總€人內心其實有很多答案,只是不知道選哪一個,別人不斷給你提問,你就會逐漸明白自己該選什么?!?/P>
“按平均每人20年的經驗計,今天在這間屋子里的人,擁有近300年的經驗資本,遠超任何每個個體的經驗總值。相信通過結構化的分享,我們從彼此身上學到的東西會遠超聽一位老師講課。來,讓我們開始吧,你今天帶來了什么問題?”外灘董事會CEO兼首席陪練官蘭剛經常用這段話做會議開場白。
私董會這一組織形態誕生于1957年,由美國威斯康星州企業家羅伯特·諾斯(RobertNourse)與其他4位CEO定期的圓桌討論演變而來。他們為這種人脈圈內部的交流起名為TEC(決策者委員會),后來,該組織獨立發展為CEO發展機構——偉事達(VISTAGE)。50年后,偉事達私董會分支機構已拓展到十幾個國家,會員數達1.7萬左右,甲骨文公司創始人以及湯姆森-路透集團是其主要股東。
最早將私董會概念引入中國的是一對年輕夫婦。2006年底,畢業于沃頓商學院的劉佳硯和丈夫馮晰,放棄了在美國的咨詢師工作,回國創立“五五私人董事會”,力圖把在美國考察到的私董會模式復制到內地。
沒有人脈資源的馮晰夫婦,要把這個模式引入中國,靠的是笨辦法:公開演講招募會員,挨家企業拜訪。第一場演說,是在北京的一家大型商場里,來了40多個聽眾,王戈即是其中一員。
幾場演講下來,2007年第一個私董會小組成立時,僅7人,包括王戈。如今,五五私董會已經發展到100多人、十幾個小組,首批會員已有將企業銷售額做到百億以上的。
就在五五私董會成立當年,偉事達進入中國,并找到馮晰夫婦,希望他們加入,開拓中國的私董會市場。這個邀請,被兩人拒絕。理由是,要在中國做私董會,還要經過本土化改造,如果完全照搬美國模式,會出現水土不服。
偉事達沒有真正理解馮晰夫婦的意見,這導致了它在中國的經營狀況并不理想。不久前,它已從中國撤資,其耐性遠不及它在日本市場20年的堅持。也許正因為在日本以失敗收場,偉事達對東亞市場有所忌憚,在中國開局不利后便匆匆撤資,賣掉特許經營權,直營變加盟,留下偉事達私董會這塊招牌。
喜劇的是,美國人剛走,私董會卻在2013年火了起來,尤其在北京、上海兩地,“私董會”已成為時髦名詞。在西部成都,也出現了天府私董會。
“美國人沒發現,中國企業家的開放程度遠高于日本?!眰ナ逻_(中國)私董會主席張偉俊對《中國企業家》如此評價。2010年,張偉俊加入偉事達(中國),組建起一個13人的私董會小組。4年后,小組人數已達23人。張的自我定位是“領導力教練”,不歸屬于任何組織,只接受聘任。他自嘲上半輩子被學校、機關、公司各種組織管著,現在一個人就是一個組織。后EMBA時代,一個人就可以是一個商學院,從授課到給企業做顧問,他走的是個人品牌的路線。
2011年底離開偉事達與朋友創立外灘董事會的蘭剛認為,互聯網重塑了社交模式,如今人們已經不再瘋狂膜拜大佬,自組織、去權威化、去中心化的網狀社交模式正在加速形成,“進入到組織學習的Web2.0革命時代。”正如雷軍所言,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這是私董會在2013年流行起來的根本原因。“未來幾年,私董會模式會進入快速發展期?!碧m剛想在企業家圈子里掀起一場“學習的革命”。
事實上,私董會已成為企業家的剛需,由此吸引了不少人把它當成一門生意來經營??缃缡撬蕉瓡暮诵脑~,參與者來自不同行業,組織者也多是跨界人物。這樣做,既是為了避免同行間泄露商業機密,又在無意中契合了以跨界整合為特點的互聯網社交趨勢。
除了像肖知興這樣的教授,在上海,媒體人出身的陳雪頻2013年在報道了私董會模式后,迅速將自己經營了一年的公司咨詢業務重心轉向私董會。
當然也有隱憂。
“過去大家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今天信息泛濫,企業家缺乏的不再是信息和理論,而是思考。”蘭剛指出的思考,就是靠教練的穿針引線,誘發小組成員提出真問題,幫助發起議題的企業主提升自我認識能力。
用張偉俊的話講,教練是私董會成敗關鍵,其扮演的角色,“就是串起珍珠項鏈的那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