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微信“小程序”開發者們還在焦頭爛額,一頭霧水的時候,支付寶也殺入了戰場。
近日,有多名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向記者透露,已經有支付寶的相關工作人員與他們取得聯系,討論的正是“小程序”的開發問題。
“支付寶大概在今年1月初的時候找到我們,它們已經把開發文檔基本完成了,想邀請我們參加小程序的內測。”一位 O2O 領域從業者告訴記者。
記者也在第一時間向阿里巴巴集團公關與螞蟻金服公關部門求證,阿里巴巴公關人員表示“并不知情”,螞蟻金服公關人員則未在鈦媒體記者發稿前作出回復。
從獲得的相關開發資料看,支付寶上述面向開發者的平臺也取名“小程序”無疑。據資深商標律師向鈦媒體記者解釋,從“小程序”這個名字來看,因為“程序”是通用名詞,而“小”本身沒有獨特性,所以任何公司申請“小程序”商標估計都難以獲得商標管理局的通過,這也就意味著任何公司都可以做自己的“小程序”平臺。而鈦媒體記者從國家商標局系統查詢,目前的確沒有“小程序”商標的歸屬記錄。不知道張小龍團隊此前是否仔細研究過相關《商標法》,此刻內心會不會有些不平靜。
在 1 月 9 日微信開放小程序入口后,目前已有數千個小程序投入使用,更關鍵的是,微信利用“掃一掃”的調用方式將小程序的潛力放在線下,騰訊“連接線上線下”的野心已昭然若揭,而這也正是支付寶要做的。
因此,背靠阿里巴巴集團、同樣擁有至多線下場景的支付寶,也自然成為“小程序”絕佳的投放陣地,另外,支付寶本身極強的工具屬性,也符合張小龍口中“即用即走”的小程序應用標準,而阿里巴巴本身具備的電商、O2O 等基因能讓小程序在線下推廣環節高枕無憂。
不過,支付寶牌的小程序欠缺的是微信巨大的用戶基數與社交使用黏性。基于這兩點,作為后來者的支付寶,則打算從三個維度發力。